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你能從唐詩中找出一句将抽象事物詩化為具體事物美的詩句嗎?
題主還說道:
唐詩裡,将抽象事物詩化為具體事物美的很少很少,比如劉禹錫《秋詞》中的最後一句“一行詩情上碧霄”,詩情是抽象的,但冠之于“一行”便躍然紙上。我在《唐詩鑒賞》文庫中找來找去沒超出十句。
前言題主提說抽象事物化作具體事物,還舉了一個例子:
一行詩情上碧霄。
題主的說法,類似于修辭中的術語 :拟物。
不過題主可能記錯了,或者有意把兩句并做了一句,劉禹錫《秋詞》原詩是這樣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實這就是把情語與景語相結合,類似的例子,當然非常多。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還說過: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别,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我們用幾首唐宋的名作,來看看什麼是古人是如何“抽象事物化作具體事物”的。
一、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詩仙李白有一首《送友人》,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的:
青山橫北郭,白水遶東城。此地一爲別,孤蓬萬裡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頸聯是這首詩的警句: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遊子之意,故人之情,都是抽象的事物,李白用具體事物相比較:浮雲、落日 。遊子的行蹤與志向就如同天上的浮雲,不肯安定難以捉摸;好友即将分離,此時的情感,如同于天邊的夕陽,漸漸暗淡,惆怅滿懷。
首聯純粹是景語:青山橫北郭,白水遶東城。
颔聯是帶有情感的叙事:青山橫北郭,白水遶東城。
頸聯則是情景交融: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蠟燭有心還惜别
杜牧的《贈別》卻是另外一種類型。這首詩用了諧音字,以芯代心。這首詩寫的是抽象的情感:惜别,作者巧妙地用具體的事物蠟燭來表達内心的痛苦: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别,替人垂淚到天明。
蠟燭有心,替人垂淚,此心即惜别的情感,作者用蠟芯比作人心,也是抽象事物詩化為具體事物的經典作品。
前兩句情語,後兩句是景語,引入了蠟燭,用拟人的手法寫景物,表達詩人心中抽象的情感。
三、春蠶到死絲方盡
李商隐的《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中,也同樣用具體事物來表達情感: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颔聯寫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對于愛人的思念,就如同春蠶吐絲一樣到死方盡,又如同蠟燭點燃後流下的燭淚,在蠟燭完全燒盡成灰後才幹。
作者把愛人之間的相思,用具體的蠶絲和燭淚表達出來。
四、宋人抽象事物具體化
宋人作詩崇尚說理,卻也同樣善于将抽象事物具體化,例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就是這類名篇: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假如不看題目的話,還以為朱熹作了一首寫景的詩。但這是詩人在讀書的時候,心中所感而作。朱熹借助生動的形象,來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蘇轼有一首禅詩,我們也可以品味一下: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轼将自己所領悟的禅宗真谛,與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結合起來。這首詩,是寫景呢?還是說情論理呢?
結束語
優秀的詩人,一定善于用形象來表達情感。用題主的話就是:抽象事物化作具體事物。假如幹巴巴地寫情感、寫道理,要麼太虛無,要麼太枯燥,就沒有了詩的味道。
從上面的幾首詩可以看出,詩人把想要表達的情理,利用景物形象化,其中大多采用了比喻的方式,有的用比喻詞,有的省略了比喻詞。
老街有一首小詩寫到:一棹斜陽波似錦 ,孤篷搖碎故人心 。詩情可以上碧宵,離别的心情也可以被搖碎。
好的詩,大多是情景交融。即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老街味道
李清照清平樂,與蔣捷虞美人異曲同工,一首詞寫出人生三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