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方言:徽州十裡不同音 安慶方言像唱戲 皖北接近中原話 東部有點像侬語
鳳凰安徽
安徽方言是多種方言系統的綜合體。它既有官話方言,又有非官話方言。其中,官話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中原官話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縣,江淮官話通用于江淮之間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市縣。
而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話方言,主要有贛語、吳語、徽語。贛語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兩岸的市縣。吳語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黃山山脈以北以東各市縣。徽語通用于黃山山脈以南舊徽州府所轄地區。
除此之外,孟老在數十年的實地調研中發現,百餘年來,先後有成批遷徙定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他們所說的客籍話也成為安徽方言的一種。孟老介紹,客籍話中有湖北人說的西南官話,有河南人說的中原官話,有湖南人說的湘語,有少數福建人說的閩語和客家話,還有從浙江遷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說的畲話。說客籍話的人,散居在皖南蕪湖、宣城、黃山等地的部分縣市。
随着近些年普通話的普及,孟老發現方言詞彙被大量淘汰。而從1996年退休之後,孟老沒有停下搜集、整理各地方言的腳步。
“去年的時候,我寫字時突然手發抖,前不久又做了白内障手術,不得不暫時擱一擱方言研究的工作。”孟老說,研究方言是個苦差事,沒有幾個人願意幹這事,“可是如果不把這些豐富的方言詞彙記載下來,很多東西可能就沒有了。”
皖北中原官話區
分布區域:我省淮河以北17個市縣(不包括懷遠城區話)和沿淮以南的鳳陽、蚌埠市、壽縣、霍邱、金寨(北部)等5市縣的方言,均屬中原官話。
語音特征:n與l聲母不混。
詞語特征:祖父大多面稱“爺”(這與皖中江淮官話和徽語的叫法相反,這些話裡“爺”多稱父親或父輩的兄弟們) ,祖母面呼奶,母親大都呼“娘”;額頭叫做“額腦頭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腦梗子”,指甲叫做“指甲蓋子”(指讀陰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諱的說法,說“不抻坦”;還有表現親密感情的“俺”和“俺們”,疑問詞“什麼”說成“啥”,“怎麼”說成“咋”。
皖中江淮官話
分布區域:包括淮河以北的懷遠縣城區,江淮之間的淮南市、合肥市、滁縣、六安、巢湖、安慶等21個縣市,以及沿江以南的貴池、銅陵市市區、蕪湖市、宣城、馬鞍山市等11個市縣。
語音特征:除懷遠、定遠、淮南市之外,各地話n與1聲母不分。
詞語特征:祖父大都稱“爹爹”,祖母呼“奶奶”,舌頭叫做“舌條”,左手和右手說成“反手”、“順手”,腿俗說“胯子”。“生病”大都說成“不好過”、“不快活”、“不自在”,“逝世”婉詞說成“走了”。
皖西贛語
分布區域: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兩岸的嶽西、潛山、太湖、宿松、望江、懷甯、東至、貴池市西部及東南角等8個市縣的方言。
詞語特征:嶽父、嶽母為“外父”、“外母”,妻子稱“堂客”、男子漢稱“老爹”,小孩兒和孩子都稱為“伢”。肉豬叫做“香豬”,公雞、母雞叫“雞公”、“雞母”(母音貓),把各種面粉制成的餅叫“粑”,“飯”指大米飯。
皖南宣州吳語
分布區域:黃山山脈以北和以東的14個縣市範圍内。其中太平、泾縣、石埭、銅陵、繁昌、南陵、蕪湖縣等地吳語的通用面較廣。
詞語特征:把下降的意思說成“落”如,落雨、落雪;茄子叫“落蘇”,南瓜叫做“北瓜”,菠菜叫“甜菜”,面粉叫“灰面”,辣椒叫“辣胡椒”;手脖、腳脖叫“手頸、腳頸”。
皖南徽語
分布區域: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甯、黟縣、祁門、甯國(南鴻門鄉等地)、東至(東南部木塔一帶)、石台(占大區)等地的方言。
詞語特征:星星說成“天星”,刮風說成“發風”,天亮、早晨說成“天光”;玉米叫“包蘆”,高梁叫“蘆稷”;燙飯叫“炸飯”、晚飯叫“夜飯”;小臂叫“手杆”,手掌叫“手闆”,手心叫“手闆心”;祖父為“朝”或“朝奉”,稱伯父、叔父為“伯爺、叔爺”,稱丈夫為“老公”,稱妻子或老年婦女為“老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