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被羿誅殺的怪獸之一“鑿齒”,想必會有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拔牙的經曆,而今天陽Sir要聊的,就是一件關于鑿齒(拔牙)的故事。
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齒還有愛情 ——佚名
我是陽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觀山海圖
(一)鑿齒是人還是獸?
先看第一段記載,《山海經·海外南經》雲:
“昆侖墟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歧舌東,為虛四方,羿與鑿齒戰于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墟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這段話中呈現了羿與鑿齒激烈的戰鬥場景,提到了兩個地點即“昆侖墟”和“壽華之野”,也交代了羿與鑿齒各自使用的兵器。時間、地點、人物俱全,故事也由此展開,但僅從這段記載來看,鑿齒到底是人是獸?暫未可知。
羿戰鑿齒
此外,在《山海經·大荒南經》亦雲: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鑿齒,羿殺之”這裡則明确指出了“有人曰鑿齒”,看來此處(大荒)的鑿齒是人無疑!接下來,再看記載最為詳細的《淮南子·本經訓》:
“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猰貐(yà yǔ)、鑿齒、九嬰、大風、封豨(xī)、修蛇,一般認為是六種怪獸。這段話大意是說:在帝堯的時候,上有十日并出的天災導緻過糧關,下有六種怪獸出沒禍害百姓,于是堯便派羿射殺了十日和六獸。
羿上射九日
但同樣是在同一本書中,《淮南子·墬形訓 》中記載又有矛盾之處:
“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南至東南方,結胸民、羽民、讙頭國民、裸國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鑿齒民、三頭民、修臂民。”“鑿齒民”,是海外三十六國之一,所以應該是人族。雖然漢晉時期的古人也認識到鑿齒是人不是獸,但一般都會将其解釋為:長有像鑿子一樣的牙。
晉郭璞曰:鑿齒亦人也,齒如鑿,長五六尺,因以名雲。漢尺的長度,一般在20厘米以上。顯而易見,五六尺就得一米以上,牙長這麼長,很難說還是人,鑿齒又變得仿佛怪獸一般!這樣的解釋,顯然無異于又開始講了另外一個神話
鑿齒之民
那麼,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我們有理由相信:
- 鑿齒确實是人,但卻并非是牙特别長;
- 相反的,是将牙齒鑿掉,也就是拔牙!
(二)西南地區鑿齒習俗
當然,鑿齒的确是人,之所以被稱為“鑿齒”,是因為這個族群有着一種獨特的習俗:即拔掉口中特定的牙齒,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拔牙并不是因病而拔,而是在健康狀态下去主動拔除牙齒的行為!
其實,拔牙習俗并不罕見,在民俗學資料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①“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異物志》:夷洲女已嫁,皆缺去前上齒”②“明代《炎繳記聞》:(打牙仡佬)父母死,則子婦各折二齒投棺中。”③“清黃叔敬《台灣使棤·番俗六考》:成婚,男女俱去上齒各二,彼此謹藏,以矢終身不易”這裡選取了三種不同的材料,可以看出在雲貴川鄂等西南地區,的确有少數民族流傳着鑿齒的習俗,其目的或為婚嫁成禮、或為祭祀哀悼、或為男女定情,情況不一而足。
拔牙習俗
那麼從這些記載溯源而上,比起《淮南子》所講述的上古時期,《山海經》中所記載的“鑿齒”理應有着更加久遠的曆史積澱,如此對應中國古時的傳說時代,就到了考古學領域中的史前時代!
那麼,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遠古人類也會如此“鑿齒”嗎?
——拜田野考古學所賜,答案,是肯定的!
(三)大汶口的崇獐與拔牙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遊地區,屬于海岱文化區範圍,時代則從公元前3800年延續到了公元前2400年,在1500年的時間内,至末期仍然不減其強勁的發展勢頭,進而發展過渡成為山東的“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而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存在着幾種獨特的習俗,其中就有與本文讨論相關的兩種:
其一為獐牙随葬,其二則為拔牙習俗。
- 先說獐牙随葬
在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大多數的墓主手中都會握有獠牙,從1件到12件不等,以2或3件居多,不少獐牙尖端經過加工,刃部極為鋒利,有的還有燒痕。而在M6中還出土了一件用角和獐牙組合而成的鈎形器,将獐牙根部磨平插入角柄,穿繩系于身上使用。
獐牙
獐,是一種喜暖性的野生動物,其獠牙是其最突出的标志,一般最長可達8厘米,而且獐牙會動,在獐吃東西的時候會收起獠牙,如果進入戰鬥狀态,獠牙則會豎立起來。鋒利的獠牙不僅是進攻利器,同樣也是繁殖季節與同類打鬥,争取配偶權的有力武器!
獐子
獐機敏又善于奔跑、又有利齒禦敵,作為原始人與獐生存在同樣的環境之下,第一次見到這些神奇的生靈時,内心無疑是羨慕的。于是他們認為這些能力可能與獐最突出的标志物——獐牙有關,所以為了獲得這種獨特的能力,他們也用獐牙來裝飾自己。這種思維邏輯,是原始人類的一種“模拟巫術”的反映,即用相似性來獲得某種能力!
- 再說拔牙習俗
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男性265人,會有205人拔牙,占比77.4%;女性101人,會有76人拔牙,占比75.2%。也就是說,整體而言不論男女,拔牙的比率大概為三分之二!
那麼,令人不禁好奇,他們究竟拔除的是哪顆牙齒?在這一點上大汶口人非常統一,基本上都是拔除上颌兩顆側門齒,個别例外的是拔掉左中門齒,或者上左犬齒以及第一前臼齒。
大汶口拔牙習俗
從骨骼鑒定上來看,他們拔牙的時間集中在了13-18歲之間,也就是說,拔牙時間基本上是在14-15歲的恒齒生成的時候,所以可能在大汶口文化先民眼中,拔牙是進入青春期标志,屬于古人的成人禮!
鑿齒頭骨
陽Sir以為,對于大汶口人群而言,在青春期拔除上側門齒與他們崇獐信仰不無關系,可能正是一種模拟巫術的行為。他們崇獐,以其作為圖騰與神靈,而獐是沒有上門齒的,最為突出的就是有着長長的獠牙,因此大汶口人也拔掉兩顆側門齒,模仿獐的樣子。
拔牙習俗
此外,在拔除門齒之後,犬齒會有更大空間生長,更好地得以彰顯。在14或15歲成人禮之時,氏族成員經過“鑿齒”這一神聖的儀式,被正式接納為氏族成員,也似乎得到了獐靈的庇佑,變得自以為機敏強壯與善于奔跑。所以在生前他們會佩戴獐牙,死後繼續以獐牙陪葬,因此,缺失的牙齒與其信仰終生相伴!
(三)鑿齒之民的流徙
實際上,鑿齒習俗從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一直流傳不斷,而且還曾一度南下,在江蘇一帶流行過這種習俗,在公元前5000年-2400年,與此同時黃河中上遊的仰韶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中,這種拔牙習俗卻是極為罕見的!
河姆渡文化
那麼,這樣的時間與地域分布是耐人尋味的,因為帝堯之時,正是此時。按柏楊《中國曆史年表》,堯成為天下共主年代在公元前2358年;而堯的生卒年是約公元前2377-2259年!
如此,再回到《山海經》的世界,我們似乎看見了神話外衣之下的真相:
在大汶口文化最為強盛的中期,大汶口族群開始西進中原,此時逐鹿中原的有很多族群,不僅有後世被稱為“鑿齒之民”的鑿齒部族,也有崇拜太陽的太昊、少昊部落。在沖突動蕩中,有的部落選擇融合交流,如太昊部落與伏羲合并,被尊為人文初祖;也有部落被擊敗驅逐,如鑿齒之族,被迫南遷,其獨特的鑿齒習俗也逐漸向南擴散。
鑿齒習俗
漢晉時期的學者,将其解釋為長有長牙的部落視為異類,則囿于缺乏考古材料的釋讀;此外,曆史的真相,也逐漸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變得面目全非,鑿齒之民逐漸被當做邪惡的部落或者吃人的怪獸,而堯命羿誅殺鑿齒,也理所應當的成為英雄史詩被傳頌,這就是屬于勝利者的話語權。
我是陽Sir,讀靠譜神話,漲正經知識,喜歡山海經故事的諸君,不妨關注一下不迷路,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