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陽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築群——沈陽故宮。那是具有濃厚的滿族特色和中國東北地域建築特色。沈陽故宮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說到這是不是對沈陽故宮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那就走進沈陽文化看看吧。
沈陽故宮,原名盛京宮阙,後稱奉天行宮。位于沈陽市沈河區明清舊城中心。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有建築90餘所,300餘間。始建于後金天命十年,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清順治元年,清朝移都北京後,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曆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築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築,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着八條鐵鍊,象征着“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着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築特點的多樣性,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台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大業。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緻,如衆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将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内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築,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曆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讨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後,在修建宮殿時便将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築的形式表現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築,為中國宮殿建築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建皇宮,形成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築。中路建築前起大清門,後至清甯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體現了滿族對故鄉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形成了區别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将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号“寬溫仁聖”,将國号“金”改為“清”年号“天聰”改為“崇德”。1955年,成立沈陽故宮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将沈陽故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沈陽故宮博物館改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院。2004年,沈陽故宮作為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