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什麼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09:56:57

  在廣西文化中有着許多具有曆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廣西文化在曆史發展中凝聚出來的文化精髓。随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所以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保護這些文化,不讓它們再度遺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壯族歌圩

  壯族歌圩,壯族民俗。“歌圩”是壯族群衆在特定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歌唱活動形式。源于氏族部落時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動。主要在春秋兩季舉行。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間為最盛,農曆三月初三舉辦的次數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農曆八九月,尤以中秋節為最佳日期。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擇配和賽歌賞歌為核心内容,同時還兼有戲劇、曲藝、體育等文化娛樂活動。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壯族銅鼓習俗

  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曆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廣西西北部和貴州南部接壤的紅水河流域是保留銅鼓文化最豐富的地區,至今還在使用銅鼓的民族主要有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屬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和屬藏緬語族的彜族,這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和喜喪祭祀等日子擊打銅鼓來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劉三姐歌謠

  劉三姐在廣西民間被視為“歌仙”,劉三姐故鄉宜州是劉三姐歌謠流傳最有代表性的地區。劉三姐歌謠豐富多樣有生活歌、生産歌、愛情歌、儀式歌、謎語歌、故事歌、創世古歌等。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詩性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完整傳播廣泛。劉三姐歌謠顯示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活态文化的魅力,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曆史和情感表達方式的文化史研究價值還有美學等多種方面研究價值。

  布洛陀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績主要是開創天地、創造萬物、安排秩序、制定倫理等。“布洛陀”是壯語的譯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洛”是知道、知曉的意思,“陀”是很多、很會創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裡的頭人”、“山裡的老人”或“無事不知曉的老人”等意思。

  壯族嘹歌

  《嘹歌》是着名的壯族長篇古歌;是經過長期的口頭傳誦後,由壯族文人加工和删改,用古壯字記錄并在格式上作了适當規範的歌謠集。與其他口頭傳唱的民歌不同,它的内容相對固定,并且全部用古壯字傳抄流行,是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産、生活、愛情、婚姻、曆史等方面内容的傳統民歌。

  壯族民間故事“百鳥衣”

  “百鳥衣”是壯族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它叙述貧苦農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搶掠。依娌囑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鳥,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為期,到州府相會。古卡曆盡艱辛,制成百鳥衣後,按時來到州府。古卡借獻衣之機殺死土司,夫妻倆雙雙把家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壯族人民反抗強暴,争取自由的堅強意志。2007年,民間故事“百鳥衣”被列入廣西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壯劇

  壯劇又叫“壯戲”,壯族戲曲劇種,流行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地方,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說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清同治、光緒年間已有演出,因語言、音樂唱腔和流行地區不同分兩路壯劇。北路壯劇流行桂西北百色以北及滇東南富甯等地,是在民間說唱“闆凳戲”基礎上發展而成,主要唱腔有“正調”、“平調”等,主要樂器有馬骨胡、葫蘆胡、月琴等。

  傳統劇目有《文龍與肖尼》、《依智高》等。2006年5月20日,壯劇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彩調

  彩調,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各地名稱原先不一,起源地桂北桂林一帶稱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地區稱調子戲,陽朔以南稱“采茶戲”、“彩燈”,左、右江一帶稱“大采茶”、“嗬嗨戲”。1955年以後統稱“彩調”。音樂唱腔屬聯曲體,分闆、腔、調三類。同一曲調可根據表現内容的需求,在闆、腔上加以變通。戲劇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尤以舞扇子、手巾、彩帶見長。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瑤族長鼓舞

  瑤族長鼓舞湘南地區的瑤族,每年的農曆10月16日都要跳蘆笙伴奏的長鼓舞,祭奠盤王。傳說瑤族始祖盤瓠上山打獵,與一野羊搏鬥時跌落懸崖,死在一棵樹權上。人們便挖空樹心,剝下羊皮蒙成長鼓,日夜敲打以祭盤王。舞蹈動作是表示盤王及其子孫開辟千家峒的勤勞勇敢;低沉哀怨的蘆笙曲,是再現盤王死前的痛苦呻吟;拍擊羊皮鼓面,表示為盤王報仇,懲罰山羊;唱盤王歌表示盤王後人對祖先的緬懷和追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