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經久不衰的戲曲劇種:通劇

經久不衰的戲曲劇種:通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3 11:07:05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對戲劇不感興趣,能叫出名稱的也就是京劇、昆曲一些比較出名的劇種,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種富有南通文化的劇中“通劇”,通劇是江蘇南通漢族戲曲劇種之一。

  通劇原為僮子戲,它源于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個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鄉間從事迷信活動上僮子的過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說唱神鬼詞句及七字調、古兒書唱本加工後,化妝登台,串演戲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鑼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詞,為農民群衆喜聞樂見。

  僮子的做“勸”(勸世文)演戲,盡管純樸得過于簡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卻千真萬确是典型的漢族民間戲劇,并擁有數十萬計的觀衆,長演長盛,曆久不衰,像南通這樣地處沿海地區,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樸的風貌,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建國後,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來,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内外學者的重視和興趣。

  形成

  僮子是漢族民間的巫師,是從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發源而來,在南通一帶形成南通僮子這種富有本地特色的巫師。僮子在祭祀、祈禱、招魂等活動中進行舞蹈歌唱,漸漸把一些故事、七字調加入唱詞中,這種歌唱方式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就慢慢傳播開來,最後登上舞台,形成了通劇。

  發展曆程

  新人新腔分行歸路

  童子戲隻有三種主要調口(曲調)特色是“童子開口三門腔,上版不上眼”,是古老的徒歌樣式。僮子戲對童子戲傳統聲腔和伴奏進行改革,将傳統單一的鑼鼓伴奏。聲腔引入民間的山歌、小調、号子,借鑒呂劇等地方戲曲音樂素材。在創作手法上,吸收了京劇闆腔體的規律,出現了闆腔體、曲牌體、小調聯綴合一的趨向,創作了多種闆式和适合各行當表演的唱腔。克服男女同調同腔,演員開始适應定腔定調的規範。

  腳色行當更趨明朗化,有了小生、花旦、老生、小醜、彩旦、惡旦和花臉之分。演員隊伍打破了童子老藝人一統天下的局面,吸收年輕的業餘劇隊賞。邀請原伶工學社張玉昆,擔任形體教師。原更俗京劇團周鳳霞擔任化妝、服裝課老師。引進越劇導演,融進話劇、歌舞等風格。劇目以現代戲為主,排練現代戲《紅色的種子》和創作劇目《上河工》。1958年底,《上河工》參加江蘇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并獲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