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陶淵明臨終遺言詩

陶淵明臨終遺言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6 09:14:29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最初聽到這幾句詩,是在《誅仙》改編的電視劇《青雲志》裡,郁可唯演唱了其中的插曲《青衣謠》,開頭就是這幾句詩。

陶淵明臨終遺言詩(為自己寫下一組挽歌詩)1

蒼涼的唢呐聲聲,凄涼哀婉的曲調,配着這幾句詩,隻覺有無限悲怆。

後來我才知道,這幾句詩描述的是送葬的場景,來自陶淵明的《拟挽歌辭三首》,是詩人在死前兩個月,為自己寫下的一組挽歌。

挽歌詩本是為死者送葬時挽柩者所唱的喪歌,而陶淵明卻是在生前為自己寫下挽歌,以一個死者的口吻、視角,去想象着自己死後的場景。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中國人最是惜生懼死,對死亡的态度,也往往不是避而不談,就是滿懷凄涼。

但在陶淵明的這組詩裡,我們卻能看到另一種對待死亡的态度——“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

陶淵明臨終遺言詩(為自己寫下一組挽歌詩)2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複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無酒飲,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複朝。

千年不複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陶淵明臨終遺言詩(為自己寫下一組挽歌詩)3

在第一首詩裡,詩人描述了自己死後兒女朋友痛哭的場景。

人活一世,有出生之日,就有離去之時。生命其實單薄而脆弱,昨晚也許我還好端端地活在世上,今晨我或許便已命赴黃泉了。

人死之後,也便隻剩一具空空的軀殼,任憑兒女朋友如何地啼哭,任憑身後還有多少的糾葛榮辱,也都無從知覺,亦不必計較了。

像一盞燈,就此滅了。

詩人由此勾勒出了一個人從生到死的必然曆程,可他唯一遺憾的,便是活着的時候由于家中太窮,而不能暢快恣意地飲酒了。

以”有生必有死“開頭,以”飲酒不得足“結尾,看似沉重悲痛的死亡,就這樣被詩人輕輕化解,似乎無足輕重了。

陶淵明臨終遺言詩(為自己寫下一組挽歌詩)4

在第二首詩裡,詩人緊跟着從酒寫起。 

從前想喝酒時卻沒酒可飲,如今靈前的觞裡盛滿了美酒,我卻再也喝不了了,隻能任其擺放在那裡。

想一想,今年春天新釀的美酒到明年春上便可飲用了吧,可我已等不到那時了。

佳肴美食擺放在靈案前,親人朋友痛苦在我身旁。我想要說話,話卻無聲;我想要睜眼,眼卻無光。

昔日我安寝在高堂之上,今後卻将獨自眠于荒冢之間。一朝離家出門去,便永遠沒有歸來之日了。

在第二首詩裡,基調陡然就變得凄婉低沉下來了。詩中的“我”似乎才真正地意識到自己的死亡,究竟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此生此世就此告終,意味着那些所有與我有關的人、有關的事,都就此了斷,意味着這生死茫茫的隔閡,永遠都翻越不了了。

陶淵明臨終遺言詩(為自己寫下一組挽歌詩)5

第三首詩裡,通篇寫出殡下葬的過程,詩人以一個死者的視角去看生者為自己送葬。

茫茫的荒野上,野草枯黃;蕭瑟的秋風,拂動着白楊。已是寒霜彌漫的九月中了,親人們擡着我的棺木去遠郊下葬。

這四周是如此地寂寞無人,高高的墳墓是那般地凄涼。馬兒似乎也為我仰天悲鳴,風兒也因着這蕭瑟發出哀哀的聲響。

那幽深的墓門一旦關閉,便永遠難以見到明日的曙光,永遠難以見到明日的曙光呀,縱使你是賢人達士,也是無可奈何的呀!

剛才那些哭哭啼啼送我入土的人們啊,一等到墓門關閉,便自然地紛紛散去了。

一段時間後,家人親眷們也許還會為我而傷悲,而其他關系不深的人卻早已忘卻了悲哀,繼續自己生的快樂去了。

讀到這裡,不免想到魯迅曾說過的一句話: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可我覺得,魯迅也好,陶淵明也好,他們說出這樣的話,都并非是要去苛責人性的冷漠,而恰恰是懷着對人性大的悲憫與寬容。

像木心說的:不知該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陶淵明臨終遺言詩(為自己寫下一組挽歌詩)6

人人都有自己崎岖的世路要走,都有自己艱難的苦海要渡,都要經受種種磨人的愛欲苦渴,都始終逃不過那黑深無底的死亡天塹。

人生實難呀,我們都不過如泥菩薩渡江一般,自身尚且難保,更遑論時時刻刻顧及旁的人呢?我們所能相扶相攜同心同德的,也僅是身旁這一隅的人事罷了。

如此,我們又哪裡能去責備旁人的“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呢?

去者已去,生者仍要繼續自己未完的人生,去歌,去哭,去哀,去樂,人人是如此,代代亦如此。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是讓整組詩得到升華的一聯。

人死後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不如把軀體托付給這群山,這白雲,這長空,這草木,化為泥土,化為塵埃。

就讓一切從大地而來的,複歸大地;就讓一切從自然而來的,複歸自然。

陶淵明臨終遺言詩(為自己寫下一組挽歌詩)7

待到冬日雪化,春日融融的暖陽照耀着泥土,小草長出了新的嫩芽,細雨滋潤着,微風吹拂着,生命又将開始新一輪天地間的冒險。

我們何曾真正地離開過,我們一直都在,共着這山川大地,共着這日月星辰,共着這世世代代延綿不絕的悲與喜、恨與愛......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作者:葉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