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發源地來源于蘇州的昆山,昆曲是中國著名的戲曲,他的曲目豐富,劇本華美,在中國各地都非常的受歡迎,昆曲主要表演形式為藝術體系和舞蹈及武術的表演。下面的江蘇文化為您帶來昆曲的更多精彩内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蘇州昆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劇。昆曲以鼓、闆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主要以中州官話為唱說語言。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
明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明代人稱南戲為《傳奇》。明以後,雜劇形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昆曲。昆曲的成長代表了中國戲曲的成長,它對京劇和川劇、湘劇、越劇、黃梅戲等許多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這也就是人們常常把昆劇稱為“百戲之祖”的原因。
淵源與發展元代後期,南戲流經江蘇昆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昆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推動了他的發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稱。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曲演唱的藝術成就,吸取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昆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号稱“水磨調”的昆腔歌唱體系。這時的昆腔也隻是清唱,閑雅整肅、清俊溫潤。
之後,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争用昆腔創作傳奇,習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并稱為明代四大聲腔。萬曆末,昆腔傳入北京,成為全國性劇種,稱為“官腔”。
從明天啟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興盛的時期。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緻。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折子戲。折子戲的演出既删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
折子戲以其生動的内容,細緻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昆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淨、醜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衆百看不厭的精品。
由于昆曲格律嚴格,文辭古奧典雅,使她逐漸脫離了世俗社會。到乾隆末年,在北方昆曲的優勢地位已經讓位給後來興起的花部亂彈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