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甯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同時也是我國北部灣經濟區的核心城市。站在城市文化的角度來看南甯,它更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南甯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南甯的邕具,更是别具一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甯文化,去看看南甯獨具特色的邕劇文化。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邕劇在清道光、鹹豐年間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甯,至今已近200年曆史,是廣西南甯獨有的劇種。作為粵劇嶺南派代表的南甯邕劇,在其藝術性質上更突顯地方性和民族性,扮相優美、曲辭婉轉、唱腔清新。以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為背景,展現本土戲曲文化魅力。
邕劇是南甯市古老的地方劇種,因活動中心在古邕州一帶,且用邕州官話演唱,舊時稱為老戲、廣戲、五六腔、本班戲、本地班等,新中國成立後定名為邕劇。邕劇自形成以來,其班社足迹不僅遍及南甯周邊,還遍及廣東、雲南、貴州各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國,在桂西南和東南亞地區頗有影響。
邕劇的表演風格古樸、粗犷,其文戲表演細膩,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抒發。武打則粗犷激昂,表演誇張、潑辣,講究硬橋實馬,拳、刀、槍、叉、棍、牃各有套路,與其他劇種迥異,而許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來源于桂西南一帶壯、漢兩族人民共同喜愛的民間舞姿、武技和美術造型,在某些方面體現了壯族的雄渾粗犷的民族風格。
1995年1月,南甯市有關部門把街頭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邕劇團,并修建邕劇院(現南甯影劇院)作為劇團固定的練功和表演場所。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邕劇發展很快,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邕劇的劇目原來很豐富,約有五六百個大小戲。不幸的是,在遭受“文革”的沖擊後,邕劇日漸衰微,甚至瀕臨消亡。
1999年,邕劇團正式解散;2007年8月,南甯市邕劇團正式挂牌恢複。2008年,南甯邕劇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2011年,南甯市還在解放路的新會書院設立了邕劇展示中心。
如今,邕劇已作為地方傳統戲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走在書院外車水馬龍的鬧市,一扇朱漆木門将過去、現在、未來相互穿插。木門敞開,讓百年神韻與現代時空來個完美的團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