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土族的古老頭飾:“扭達”

土族的古老頭飾:“扭達”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03 15:25:07

  頭飾對于土族人民來說是是一種美麗的象征,土族婦女的頭飾種類繁多,但是又及其笨重,所以在幹農活或者走動的時候很不方面。在20世紀30年代土族的婦女已經不再弄這樣的古老頭飾了,但是這樣的頭飾确是土族人民曆史上璀璨的文化!

  那麼,下面随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土族文化吧!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人民,特别注重服飾美。現在土族婦女一般都把頭發梳成兩根長辮子,末梢相連垂在背後,還要拴上黑色或紅色的絲絨或絲穗,然後再戴上彩色的圓形織錦絨氈帽。在60多年前,土族婦女的頭飾則要複雜的多。那時他們把頭飾稱為扭達,由于不同的地方的婦女佩戴的頭飾不同,所以扭達有八九種之多。下面介紹幾種有特色的招達。

  吐渾扭達也叫幹糧頭。形狀好似圓餅,上面鑲嵌着五色珠串和海螺、海貝殼等,額前垂吊着許多束紫紅色的絲穗。吐渾扭達是最古老、最高貴的一種頭飾,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土族貴族婦女的頭飾。佩戴這種扭達的地區範圍很小,僅限于紅崖子溝、土觀村等幾個村莊。按當地的俗規,土觀村的姑娘嫁到其他地方,她們仍然要佩戴吐渾扭達;其他村莊的姑娘嫁到土觀村,則必須改戴吐渾扭達。

  佩戴吐渾扭達十分複雜,要将兩塊10厘米長、5厘米寬的長方形薄銅片,用絲線連在一起卡在兩鬓間,将一個用牛尾或長發做的半月形卡子固定在腦後,然後戴上扭達,扣上銀制碗狀向鬥,用銀簪把向鬥、扭達、發髻,緊緊地别在一起,背後還要挂兩束紅色棉線繩子,再戴上銀制的大耳環和用海螺圓片做的大項鍊,整個裝飾豔麗華貴。

  适格扭達因其形狀好似一個大簸箕,所以也叫簸箕頭。從側面看,這種頭飾又像一個馬鞍子的前半部。佩戴适格扭達的地方比較廣泛,在互助縣城威遠鎮周圍的婦女都佩戴适格扭達。這種頭飾先用當地産的一種柔軟有彈性的草做成骨架,再用硬紙和粗布條粘糊後制成。其正面貼上金銀箔片,再粘上數層折疊起來的五色彩布條,周圍鑲嵌着一圈一圈的雲片,邊緣垂吊兩層紅黃兩色的小絲穗,每層約20多條,額部垂吊着數十條10多厘米長的紅絲穗。

  捺仁扭達這種頭飾最顯眼的地方,是在腦後邊向前豎起一根銅制的叉劍,所以也稱其為三叉頭。這種頭飾的背後有一個直徑10多厘米的圓盤,盤是用貝殼、珊瑚、松石等小珠子串盤而成的,其上飾有銅管、銅片、瓷珠、絲穗等小物件,依土家族的習俗小物件多為美。

  加斯扭達這種扭達分铧尖頭和馬鞍撬兩種,也叫大加斯扭達和小加斯扭達。其上飾有長短不同的絲穗。

  此外還有形似漏凹槽的雪古郎扭達、索布鬥扭達等,據傳古代土族婦女能征善戰、馳騁疆場,她們勇敢頑強,身披戰袍十分俊美。後來逐漸定居放牧,以至過渡到以農為主兼營畜牧業,婦女們便将戰袍、頭盔,甚至兵器裝于頭飾上,因此這些扭達異常華麗,好像是古代宮女的頭飾。

  戴上扭達後,因為頭飾和其他飾物太重,所以不能左顧右盼,隻能連身子一起轉過去,十分不方便。婦女在轉到操持家務和農業生産後,繁重的農業生産和家務勞動不再适宜身着古裝,所以在20世紀30年代,青海省強行改變土族服飾,從此這些扭達便不在土族婦女中流行了。那些各種各樣的扭達,隻有在研究土族民族發展史的博物館中才能見到。

  您可能還喜歡:

  哈尼族風采藝術,哈尼族棕扇舞文化

  别具一格的土家族酒文化

  你對哈尼族婚俗是否了解?

  曆史悠久的土家族農耕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