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冬時節總能在街頭小巷看到賣闆栗或糖炒栗子的,在城市文化中中闆栗,可是被廣大民衆喜愛當但是這麼好吃的闆栗大家有誰知道他的家鄉嗎?很多人應該說不上來吧。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闆栗之鄉,有多個,如廣西南甯隆安縣,河北遷西、湖北羅田、河北遵化、北京懷柔、寬城滿族自治縣等等都是闆栗之鄉。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遷西闆栗。
遷西,闆栗産于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是河北省傳統特色農産品,至今有2000多年的栽培曆史。遷西闆栗外形玲珑,呈紅褐色,有淺薄蠟質層,鮮豔而富有光澤;果仁呈米黃色,内皮易剝,肉質細膩,糯性粘軟,甘甜芳香,營養豐富。
遷西闆栗外形美觀,底座小;果形端正均勻,平均每公斤栗果120—140粒,大的每公斤80粒;顔色呈紅褐色,鮮豔有光澤,有淺薄蠟質層,皮薄,較其它地區的闆栗硬、實,故有東方“珍珠”和“紫玉”之美稱,宋代詩人晁公溯曾有“風隕栗房開紫玉”之詩句;
1957年,遷西縣闆栗發展到9.5萬畝,年産闆栗412.5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近l倍。60年代初期,全縣加快建設闆栗基地,到1965年,全縣闆栗發展到13萬畝、158萬株,年産闆栗750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2.4倍。1967年夏季遭受一場嚴重的風災,毀傷栗樹2萬多株,當年産闆栗560萬公斤。70年代初由于暴雨、修水庫等又毀栗樹8萬餘株。
1973年,全縣再掀發展林業生産高潮,提出到1975年闆栗産量達到l萬噸的目标。1974年3月,長春電影制片廠科教片組在遷西縣拍攝了《闆栗》科教片。
1978年以後,縣内實行各種形式的林果生産責任制,農民生産闆栗的積極性越來越高。1980年7月1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遷西縣為“闆栗生産基地縣”,雖因自然災害和潘家口、大黑汀兩大水庫攔壩蓄水,以及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工程占地等,前後共砍伐栗樹56萬株,但到1984年,闆栗産量增加到136.8萬公斤,成為全國唯一年産闆栗超萬噸縣。當時占全國總産量的13%。河北省的35.8%。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廣德縣。安徽省廣德縣闆栗栽培曆史悠久,清朝嘉慶年間曾作為“貢品”名噪大江南北,優良品種“大紅袍”、“處暑紅”、“大油栗”馳名全國,以性狀穩定、抗逆性強、穩産高産着稱。其中以“九針大紅袍”最為出名。清嘉慶年間曾進貢皇宮。廣德的闆栗形狀大而圓,顔色紫褐色,炒熟了個個都是香噴噴的面兜兜的,非常的好吃!它可以當水果生吃,爽脆甘香;也可熟食,蒸煮之後香味樸鼻。特别是剛摘下用糖炒,更是味美無窮。用新鮮闆栗燒雞更是一道江南家常名菜。
九十年代以來,該縣闆栗發展迅猛,種植面積由1990年的4萬畝發展到目前的近50萬畝,産量達到2000萬公斤。據統計,全縣有14萬農民從事闆栗經營,占全縣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一,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闆栗之鄉”榮譽稱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