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建築特色,這些建築都是受其民族文化的影響,從而建造出帶有該民族特色的建築。而錫伯族家廟就是一座帶有錫伯族特色的建築,這個建築是建造于清朝期間。那麼,下面随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錫伯族文化吧!
早期的錫伯族人大都居住在海拉爾。清初,皇太極為防備錫伯人造反,把聚居在一起的錫伯人逐步分派到各地去駐防。康熙年間,為加強防務的需要,朝廷又将錫伯兵丁連同家小近8000人分三批遷入盛京。此後,盛京的錫伯人一年比一年多起來。
錫伯人大都信仰喇嘛教,但盛京卻沒有一個他們做佛事的固定場所。康熙四十六年,盛京的錫伯人籌集60兩銀子,在皇寺附近買了五間房子,找來匠人塑造了佛像,又從京師(北京)請來了甘珠爾經(大藏經)108部,創立了錫伯家廟。由于錫伯族人敬仰關公,家廟裡又特供關公雕像,于農曆六月初十關公生日,與五月十三關公單刀赴會之日祭關公兩次。這樣,每年錫伯族家廟在農曆春節,四月初八佛誕節和關公的兩個祭日都是廟門大開,有隆重的廟會,太平寺一時間成為盛京香火鼎盛的勝地之一。
有關太平寺的創建時間,曾存在過多種說法。已故的錫伯族曆史文化專家關方生前為了準确記述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的曆史概況,除查閱相關史料外,還曾先後走訪200餘人次,并多次召開座談會。經他研究認為,關于太平寺創建的年代,一般存在以下三種說法:一、《沈陽縣志》卷十三記載:康熙三十六年建錫伯家廟;二、1951年廟産登記中記載:太平寺建在北市區站前街太平寺胡同十二号,清康熙四十年二月十五日創立;三、家廟碑文中記載:康熙四十六年,錫伯衆人籌集白銀六十兩,置買民房五間,始建太平寺。也許這三種時間的說法,反映的是家廟初建到建成的一個過程。
在太平寺的正殿正中曾懸挂着木匾一方,上書四個燙金大字“錫伯族家廟”。現存沈陽故宮博物館。這塊匾額,也有着一段神奇的傳說。鹹豐年間,駐守在盛京城的錫伯族協領色普铿額,被派率部赴天津與入侵的法軍作戰。
您可能還喜歡:
柯爾克孜族的待客飲食
景頗人獨具特色的“酒文化”
體現柯爾克孜族性格的服飾文化
祛惡揚善的景頗族目瑙縱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