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上海裡弄文化的獨特性,最溫馨的回憶

上海裡弄文化的獨特性,最溫馨的回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3 13:24:06

  裡弄文化的産生和上海的曆史文化有着緊密的聯系,也因此,在這其中體現的一些文化獨特性和上海的曆史發展也有很大的關系。接下來,弄堂文化要介紹的是關于上海裡弄文化的獨特性,看看它都包含了什麼文化特色。

  最經典的裡弄是從“石庫門”開始的。石庫門建築從外觀上保持了中國傳統民居的封閉式深宅大院的樣式,但面積和尺度大大縮小,空間變得緊湊甚至有些局促,由于早期的住宅每戶都有一簡單的石料門框,内配黑漆厚木門,所以将此類住宅群一律稱作石庫門裡弄。

  石庫門裡弄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裡弄文化。石庫門裡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

  裡弄文化的體現:

  1、石庫門的住客們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石庫門房子是上海獨具特色的裡弄住宅,大部分居民的栖身之地。四通八達的裡弄裡,旅館、作坊、報館,也都會來占用一方天地;小食攤、修鞋匠、理發師傅、算命先生,以及傳街走巷的各種露天職業者,都來此謀求營生。他們中大多是川流不息的各地移民。石庫門裡弄口更設有上海人稱為“煙紙店”的單開間小店,提供香煙、草紙、老酒和各種小百貨,二十四小時做買賣。

  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門的行當,生動地展現了上海的市井百态,是上海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同時也折射出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社會特征。

  2、亭子間文學

  “亭子間”是位于石庫門建築樓梯轉彎處的一間小房間,通常朝北,由于它冬冷夏熱,房間面積又小,因此常常被主人出租以增加收益。

  二、三十年代時,有不少進步的文藝界人士為了逃避内地的白色恐怖,紛紛到上海來尋找新的生活,也常常租用亭子間。這些文人大多是沒有家眷的單身漢,在這陋室中苦讀鑽研、構思寫作,進行着各種藝術創作活動。

  許多著名文學家如魯迅、蔡元培、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豐子恺等都在亭子間裡居住過。這些文人不僅住在亭子間,他們的作品中也大量涉及亭子間和石庫門的生活,故有“亭子間文學”之稱。而張愛玲的小說則常以裡弄作為故事的背景。

  3、裡弄裡的名人故居

  裡弄裡的名人故居和名人寓所數不勝數。就以淮海坊為例,這裡的街坊共占地1.7公頃,它南朝南昌路,北面是淮海中路,東面為茂名南路,有樓房199幢,規模很大。

  淮海坊5号是進步人士楊杏佛的住宅,著名科學家竺可桢住在42号,64号曾經是許廣平的寓所,魯迅全集就是從這裡開始籌備、編輯、出版的。著名文學家葉聖陶,一代畫師徐悲鴻都在這裡寓居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