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圍龍屋是一種極具嶺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它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廣東文化的重要代表,今天我們就來了解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奇葩”的梅州圍龍屋。
梅州圍龍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因戰亂饑荒逐漸南遷的客家人,為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選擇邊遠的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起了圍龍屋。
圍龍屋采用的是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擡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以“一進三廳兩廂一圍”為主體結構,其建築形式有磚瓦和特殊土坯兩種。客家工匠們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這些高大堅固的土樓。
圍龍屋内分别建有多間卧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普通的圍龍屋占地8到10畝,而大圍龍屋的面積甚至可達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
圍龍屋的主體是堂屋,堂屋後面則建築半月形的圍屋,與兩邊橫屋的頂端相接,将正屋圍在中間。圍龍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與平地之間,形成前低後高、兩邊低中間高的雙拱曲線。屋宇層層疊疊,從屋後最高處向前看,是一片開闊的前景。從高處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後面是圍龍屋,兩個半圓相合,包圍了正屋,形成一個圓形的整體。
圍龍屋的中軸線房間為龍廳,正對上堂祖龛,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廳。在圍屋與正堂之間有一塊半月形空地,稱“化胎”。“化胎”的斜面并不鋪平,而是種植花木或用碎石鋪砌,寓有龍氣不會閉塞而化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風水寶地。
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後必有半月形化胎,這就是梅州圍龍屋的第一大特點。兩個半圓形同陰陽兩儀,圍繞着方正的堂屋,寓意“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而在正屋與化胎之間,一般還會開一深溝,作為圍屋與正屋的分界,其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濕。
梅州圍龍屋第二大特點就是中軸對稱,主次有序,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在中軸線上,分為上、中、下三堂,上堂主要為祭祀場所;中堂為議事、宴會場所;下堂為婚喪禮儀時樂壇和轎夫席位。上堂與中堂、中堂與下堂之間左右兩廳,為南北廳。亦稱“十字廳”,是公共會客廳。并排在上、中、下三堂兩側的房間為正房;中堂與下堂先靠橫屋的正房為花廳,是本族子弟讀書場所,内設小天井、假山、花圃等。圍屋前面與池塘之間的場地,可作為曬谷場。
梅州圍龍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整體遵循“網狀風水”,幾十座圍龍屋錯落有緻,成網狀分布在池塘邊,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而一座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兼顧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現存的梅州客家圍龍屋,遍布梅州二區一市五縣。其中以興甯市最為集中,近5000多座占了梅州6縣2區總數量的一半,是梅州的圍龍王國,梅縣區、梅江區、大埔縣也有不少價值高、規模大的圍龍屋留存。
結束語:梅州圍龍屋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傳統宗族觀念和團結互助的傳統美德,其建築設計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更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它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曆史,閃耀着光輝的人文精神,不愧是東方一顆璀璨的明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