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座有着悠久曆史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文明誕生了。在中國著名景點中福州又叫榕城,在曆史的長河中基本上都是福建的政治中心。既然福州帶着曆史的印記那麼肯定少不了寺院的蹤迹,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中國著名景點中的西禅寺。希望大家喜歡。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古刹大門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相傳南北朝時煉丹士王霸居此“煉丹成藥,點石為丹”。每逢饑歲,便靠賣藥賣金換米救濟窮苦百姓。後來王霸“服藥仙蛻”人們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廢圯。唐鹹通八年重建,定名為“清禅寺”,後改"延壽寺”、“怡山西禅長慶寺”俗稱“西禅寺”。
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8座,占地7.7公頃,還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壽禅院故延聖大師塔内真身記》碑、五代慧棱禅師舍利塔、清康熙禦筆《藥師經》、清代壁畫等。西禅寺在海外久負盛名,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雙林寺、馬來西亞槟城的雙慶寺、越南的普陀寺等,至今與西禅寺仍有密切的聯系。
寺内玉佛樓,專奉海外僑胞捐贈的兩尊玉雕佛像。一是坐佛,身高2.3米,為釋加牟尼的坐像。另一尊是卧佛,身長4米,重10噸,為釋加牟尼的卧像,是玉佛之一。觀音閣内供千手千眼觀世音,用29噸黃銅鑄成。
古禅寺距榕城中心約1.5千米,原為王霸仙人修道的場地,到了唐代鹹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記載:梁時有王霸在怕山修道,隋末廢記,唐觀察使李景溫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餘年曆史了。步人大坊前,石坦廣闊,佛殿齋堂在松林和荔枝樹掩映下,自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
内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觀音閣以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6座,占地7.7公頃。放生池的九曲橋有似江南園林格局。在拱橋上觀賞景緻,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園”遺,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
附近有一座明遠閣,是曆代名家應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韻事,其中有清代朱彜尊、吳震、查慎行等《詠荔》聯吟和黃宰田的“荔支風點佛憲燈”傳世,廣布佳話。30年代作家郁達夫的《西禅唆荔》,以“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名句,轟動一時。西禅寺荔枝詩會,形成禅地的獨特文化氛圍,馳名遠近。
唐朝時,西禅寺的高僧有大安和慧稜等。大安禅師(793-883年),又稱懶安,福建福清縣人,據寺内保存下來的唐代碑刻《塔内真身記》載,大安法師是在黃檗山出家,24歲時在浦城縣乾元寺受戒,後至江西參拜百丈懷海禅師,又在湖南沩山居住30年,接任沩山密印寺住持。
興建西禅寺時,大安回到怡山,從者甚衆。鹹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賜其号延聖大師,并賜紫袈裟和開元藏經給西禅寺。在大安禅師的住持下,西禅寺有僧三千人,規模宏大。大安圓寂後,谥号圓智大師,骨葬于楞伽山(今祭酒嶺),塔内有唐刻《塔内真身記》石碑。
始于唐朝的福州西禅寺,在建寺之初就遍植荔枝,千年來“怡山啖荔”的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據《西禅小記》中記載,“最多時有荔枝樹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種,核小、肉厚、汁多、香甜異常。”自明朝開始,寺僧每年均舉辦荔枝會,邀請地方人士參加,寺裡拿出保存的古今字畫,請人賞析。
每年盛夏蟬聲高鳴荔枝紅熟之際,福州文人雅士就應邀莅寺,開園采摘品嘗荔枝。擊缽擘箋鬥韻,或揮毫書畫,堪稱盛事,留下許多轶事與詩詞,成為福州一大傳統民俗文化。蔡襄曾經這樣稱贊西禅寺的荔枝:“荔樹風光占全夏,荷花顔色未留香。”1981年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首次到訪就留下名句:“百柱堂空觀劫後,千年象教話當時。禅師會得西來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溫馨提醒:
交通:乘14、27、33、38、39、64、74、91、96、97、112、113、123、128、165、307、317、觀光2号線等公交車在西禅寺站下車可達
票價:門票20元/人,學生票半價,持居士證免費
開放時間
7:00-18:00
用時參考
2小時
【結束語】如今寺内數百棵荔枝樹有一半以上是以宋荔為母體嫁接繁殖的,它們的果實肉厚、核小、甜酸适口。每當荔枝采摘時節,都會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來品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