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冬天了,相信好多人都想着夏天吧,畢竟冬天的天氣實在是太讓人難受了,洗澡都都讓人畏手畏腳的。想想還是夏天好啊。但在城市文化中有這麼幾個城市在夏天的時候被賦予了“火爐”的稱号,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火爐”城市的說法源于民間,原先并沒有氣象統計學上的依據。“火爐”這個說法反映的是公衆的直觀感受,但一直以來沒有明确的定義和标準。例如,北方城市高溫天數較多,但相對濕度不大,人體舒适度要好很多嗎,有的城市極端最高氣溫很高,但是持續時間不長,炎熱程度總體不一定就是最高的,有的城市夏季相對濕度很高,但最高氣溫不是很高,雖然人體感覺悶熱,但炎熱強度不強。當然,人體對炎熱的感受與人員的身體條件和對環境的适應能力也有關系。
2010年公布的新四大火爐,對“炎熱城市”的分析研究,考慮的因素包括炎熱指數(一種主要考慮氣溫和相對濕度對人體舒适狀況綜合影響的指數)、高溫日數、連續高溫日數、夏季平均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等。科學上用出現35℃以上高溫日的多少,以及極限高溫數值和相對濕度綜合來衡量一個城市的炎熱程度,一年中最高氣溫超過35℃的日子達20天以上,而且出現過40℃以上的高溫天氣,大家把這樣的城市稱為“火爐”。
不同于極端最高氣溫或高溫天氣(日最高溫度35℃)日數等指标,炎熱指數綜合考慮了氣溫和相對濕度對人體舒适狀況的影響,有着獨有的計算公式,通常認為,炎熱指數值越大,人體感覺會越不舒适。因為在高溫條件下,如果空氣幹燥,可以通過出汗和汗液的蒸發來散熱,但如果空氣濕度太大,人的散熱系統的效率就下降了,汗液無法蒸發散去,就會感到很不舒服。
南京、重慶、武漢、南昌等城市每年的高溫日的确居于榜前。按照資料統計,四大城市夏季35℃以上高溫天氣,平均每年19.3天,37℃以上高溫天氣平均每年4.5天,夜間28℃以上的最低氣溫,平均每年13.2天,30℃以上的最低氣溫平均每年1.9天。再加上“滿城無風”的悶熱,難怪擁有了“火爐”之名。
重慶、武漢、南京等長江中下遊城市在夏季常常如火爐般悶熱,主要是由于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維持較長時間的高溫高濕天氣。特别是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副熱帶高壓一般維持在長江中下遊及其附近地區,使得這些地區悶熱難耐。
重慶
重慶之熱源于地形,“渝爐”堪稱老山煉丹,是全國有名的盛夏高溫區。而專家認為山城夏季多雨是工業化的結果,工業排放物(二氧化硫、微小粉塵等)的增加影響到太陽輻射,導緻了降水量提升,高溫日相對減少。這樣的“人工降雨”一定程度上是環境污染的“意外收獲”。
江城
江城武漢可稱“一代爐魁”。此地江河湖泊衆多,水汽大量蒸發,團團熱氣将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減慢了地面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汗出如漿,悶熱難耐。1934年某日武漢41.3℃的紀錄為江城奪得“爐魁”之稱。
南京
南京深得江南“夏九九”的精髓:扇子勿離手,出汗如出浴。甯滬兩地高溫堪稱伯仲,不過上海臨海地形讓南京自歎不如,因為海陸間氣壓差,上海的晚上比南京涼爽很多,雖然兩地日最高溫差不多,但是日平均溫度上海就比較低。
随着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空前規模的燃燒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汽車的降價、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們購車代步,加上空調的普及,這些都在向大氣排放大量熱氣。城市裡的人口、高樓、道路密集、混凝土、柏油路使太陽輻射升溫快,散熱慢,熱島效應越來越明顯,城市的溫度在逐步升高,越來越多的“火爐”城市湧現出來,這也是人類無節制活動加劇地球環境急劇變化升溫的現實例證。
【結束語】相對比“火爐”排名更重要的是社會環境,希望社會各界都能積極地行動起來,大環境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做的是民生關懷和社會小環境的改善。炎熱的天數增多,說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政府在環保這方面需要做得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