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被稱為是世界建築中的一朵奇葩,山裡的神話。擁有這般美譽的客家民居有什麼樣的優點呢?是什麼讓它獨特的建築完整保持至今呢?下面,就和小編奇去了解一下吧,這樣的客家民居你值得一看。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曆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于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
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曆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等地區。
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堅實牢固。
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禦敵,隻需将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于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
從曆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裡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于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争的建築方式便被采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裡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所以禦外凝内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着就用夾牆闆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複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适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
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複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曆時20分鐘,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土樓除具有防衛禦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采光好等特點。由于土牆厚度大,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