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由楚漢相争而來的,四面楚歌的典故

由楚漢相争而來的,四面楚歌的典故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16 03:00:00

  有人說:“我不怕四面楚歌臨敵千萬,我隻怕你輕易放手不戰而降。”這是多麼痛的領悟,連四面楚歌項羽自刎烏江都不害怕的人,就怕你輕易說要放棄。那麼,四面楚歌是有怎麼的典故呢?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講訴。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阙,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着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隻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顔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于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着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緻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産,遊手好閑;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得無以為生,求助于别人時,别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裡讨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颠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曆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項王兵敗垓下,在烏江自刎,有關曆史上這一典故,李清照曾寫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對項王的敬佩,思念之情。毛澤東也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