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形成了衆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華夏和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說,從生産方式可以劃分為農耕、遊牧、漁獵等不同經濟生活類型。接下來,我們來民族文化看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特征是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特征與民族性緊密相關。一般來說,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環境與生活習俗不同,形成相異的文化性征,構成不同的文化闆塊,也就産生了不同的非物質文化形态。中華文明以黃河長江兩河流域為主發祥地,逐漸覆蓋江南漠北,擴布到周邊山陬海隅,地域廣袤而民族衆多。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形成了衆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華夏和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說,從生産方式可以劃分為農耕、遊牧、漁獵等不同經濟生活類型。而經過漫長的曆史演進,總體形成了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融合而成的華夏文化共同體。
今天中國13億人分布為56個民族、使用82種語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因其所處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而保持着特殊的生産、生活和感情表達方式,因而擁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華夏文明在多民族長期共同發展過程中确立了文化的和合特征。《論語?述而》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其特點是宗教排抑性弱,文化包容性強。在原始占蔔巫術基礎上形成的《易》文化,通過對自然與社會規律觀察總結而孕育的太極、八卦思維和陰陽五行觀念,都是講矛盾統一辯證關系的,其陰陽調和、相輔相成的認識基礎,長期支配中國文化走向,歸納為原理就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統治中國思想文化的儒學隻停留在學術層面而未轉化為真正的宗教形态,能夠容納其他思想體系,隐忍了曆史上的儒釋道三教合一,中國因而未發生世界其他地區宗教事件中消滅異己文化的決絕行為。
當然中國曆史上偶有禁佛事件,更多出自經濟原因,也畢竟隻是曆史長河中的瞬間,常态還是包容。漢文化正統的長期曆史過程中發生過多次少數民族入主,這些入主也反過來采納漢文化,入主者自身迅速漢化,而将自己的始原文化摻并進去,形成文化混同。
至于東漢吸收印度佛教,唐代以後又容納衆多西來宗教,如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種宗教同生共存,更是體現了中華文明地覆海涵的文化性格。而上述海納百川的文化涵容曆程,則孕育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龐大容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