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樹下美麗鄉村?【草原牧區行·西藏篇②】,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銀杏樹下美麗鄉村?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草原牧區行·西藏篇②】
光明日報記者晉浩天尕瑪多吉
8月初的山南隆子,碧空如洗,陽光明麗,白雲就像棉花糖一樣。
很難想象,20世紀60年代,這裡還是天氣惡劣之地。隆子縣位于喜馬拉雅山北坡,海拔3800多米。那時的隆子河谷,一年有近8個月的沙塵天氣,晴天黃沙蔽日,雨天泥水橫流,老百姓苦不堪言。
“現在完全不一樣了。”75歲的當地老人索朗拉傑正在沙棘林裡忙活着,“以前啊,我們這裡流傳着一句話——‘聶巴阿帖組’,意思是‘隻要你說話,身上的沙土就會往下掉’。這樣的俗語,還有‘風沙一起塵飛揚,四野茫茫不見房。一天吃進二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
現在變化為啥這麼大?
“秘訣在這兒。”索朗拉傑指了指身旁的沙棘樹,笑着說,“想不到吧,這樹會有這麼大作用。”
“這也是一代代人摸索出來的。”年過古稀的桑旦老人,有個昵稱——“沙棘奶奶”,她告訴記者,“‘隆子要想存,就得風沙停;要想風沙停,就要多栽樹’,這是老鄉長朗宗過去常說的一句話。”
1964年,時任隆子縣新巴鄉鄉長的朗宗到山西參觀學習,了解到種樹能有效治沙,回來後便帶着群衆在沙灘上試種了柳樹、楊樹、沙棘等5種樹苗,共有60畝。
那時的桑旦,隻有17歲,負責給樹澆水。她生怕漏了哪棵樹,每天都最後一個回家。“有時跟磨坊搶水,夜裡偷偷去開水閥,往地裡引水。磨坊大爺為此老跟我吵架。”每當說起這段往事,桑旦總會忍不住笑。
經過反複試種,最終隻有沙棘頑強地在堿性土地上紮下了根,存活下來。于是,忙措、紮果等一個又一個村子在沙地上種下了沙棘。
綠染荒灘變成了現實。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辛勤栽植,隆子河谷築起了一道綿延40多公裡、占地7.5萬畝的“綠色屏障”。如今,在沙棘林和隆子縣濕地公園,随處可見黃鴨等野生鳥類嬉戲、捕食。
2019年,隆子縣被确定為全國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當年9月,隆子縣沙棘林被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認證為“世界最大人工種植連片沙棘”。
隆子換了人間,生态越來越好。
“現在百姓吃上了‘生态飯’,1600多人當上護林員。”隆子縣委書記次仁加措說,環境改善也讓現代農牧業發展起來,群衆收入大大增加。他們将培育的優質沙棘苗木賣到西藏各地,同時還謀劃着沙棘果深加工産業。
生态之變,讓放牧的地方也多了起來。2021年,隆子河谷一帶出售改良牛1733頭,創收846.21萬元,人均增收1165元。就連土壤質量都得到了極大改善,鹽堿度下降,青稞平均畝産從300斤提高到了560斤……
“環境好了,口袋鼓了,比啥都重要!”索朗拉傑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嘛,現在的年輕人終于不受風沙苦了。”
如今,隆子河湍湍流淌,沙棘林蒼翠如黛。暖陽斜照下,索朗拉傑和桑旦的臉上,挂滿了笑意。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03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