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藏族地區自然環境和文化的特殊性,使得藏族人們所居住的房屋也是别具特色。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顔色各異的帳篷,經常有人把它和蒙古族的敖包混為一談,其實兩者還是有區别的。那麼藏族住的房子叫什麼呢?且随本期的藏族文化一起去看看吧。
藏民居種類主要有碉房、帳房兩大類。
碉房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區常見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築形式。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築占地過大将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築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帶曲尺形,中間設一小天井。内部精細隽永,外部風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強烈,民居處于一片銀色中,顯得格外晶瑩耀眼。
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内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 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藏族民居在處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為簡單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難避免立面的單調,而木質的出挑卻以輕巧與靈活和大面積厚寬沉重的石牆形成對比,既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又使外形變化趨向于豐富。這種做法不僅着眼于功能問題而且兼顧了藝術效果,自成格調。
帳房
那曲、阿裡等牧區群衆主要居住形式。帳房的平面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四周用牛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正脊留有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供采光和通風。帳房内部周圍用草泥塊或土坯壘成高40~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糞。帳房内陳設簡單,中間置火竈,竈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這種帳房制作簡單,拆裝靈活,運輸方便,是牧區群衆為适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
西藏社會的進步,使藏民居建築得到發展。經過長期的演變,民居建築在适應高原的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和結合民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的同時,形成了各地經濟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築形式。拉薩民居一般為内院回廊形式,二層或三層,院内有水井,廁所設于院落的一角。城鎮周圍多為手工業者、工匠、農民自建的獨院平房住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