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總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号叫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号叫地支。幹支紀年傳說出自黃帝時代。實際是萌芽于西漢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以後。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幹支紀年。可是,這就是歲星紀年, 歲星是顆真實的天體所以用歲星所在紀年,幹支表示十二辰。此時,幹支紀年也有使用,在颛顼曆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醜。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由此知,西漢時期的幹支紀年存在與太歲紀年轉換的一些混亂。到東漢時,曆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樣。漢章帝元和二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從此幹支紀年固定下來,并一直延續至今未再混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