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蓮花落是什麼意思

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蓮花落是什麼意思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1-23 19:04:00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蓮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從清末開始廣為流傳,出現了專門從事唱戲文的叙事性“蓮花落”的職業盲藝人,演唱民間故事。那麼大家知道“蓮花落”是什麼意思嗎?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于兩手的竹闆,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闆,左手所執五片小竹闆。大竹闆打闆,小竹闆打眼,相互配合有闆有眼,說唱之詞則随着闆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

  至于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之時,先扣大竹闆,間配小竹闆,打闆三巡之後,開始說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音稍長,頗合當地人的口味。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曆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漢族民間傳說。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

  時下的蓮花落,不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發展到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主要樂器有三弦、揚琴、二胡、木魚等。當年的蓮花落極不注重表演,僅是邊說邊唱。這是因其早年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決定。自從解放搬上舞台後,已經注重于身段和動作的表演,與昔日不可同日而語。

  建國前,紹興蓮花落多演出于農村或城區茶館。觀衆多為農民及錫箔工人,被視為低級庸俗。建國後,有關部門為藝人組織隊伍,幫助整理書目,使蓮花落日趨繁榮。1959年,藝人王金夫首次以紹興蓮花落參加浙江省曲藝調演,演出傳統書目《鬧稽山》中“訴苦”一段,被評為一等獎。1964年藝人丁水堂亦以現代節目《兩隻羊》參加浙江省現代戲調演,獲得好評。

  近幾年來,蓮花落表演、唱腔及音樂有較大發展,在伴奏上,有時還加用琵琶、揚琴、二胡、笛子等樂器。其書目亦日益豐富,由紹劇改編之《血淚蕩》錄音,已成浙江人民廣播電台保留節目。由《娘家節詩》整理改編之《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國曲藝(南方片)會演中演出,獲創作、音樂、演出三個一等獎。後又被選為全國優秀曲目之一,參加文化部組織之演出團,至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區巡回演出。1986年,在浙江省新曲(書)目比賽中,倪齊全演出之《瘋姑娘》,獲得創作、表演、作曲、伴奏四個一等獎。自1985年以來,紹興還連續舉辦3次全省紹興蓮花落調演。全縣現有蓮花落專業演員30餘人,業餘演員50餘人。

  蓮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一作蓮花樂,源于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清乾隆以後,出現了職業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閑”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天平會”,曲種名為“十不閑蓮花落”,又稱“十不閑”或“蓮花落”。内容多為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的俗曲。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閑的打擊樂器,做舞蹈動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做為序曲,然後演唱蓮花落節目。

  演出形式有單曲、彩唱兩種。單曲隻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詞采用叙述體;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飾為旦、醜兩種角色,分包趕角,略如戲曲,重插科打诨,以資笑樂。

  【結束語】蓮花落在民間,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組織,稱為“清門”;而職業藝人的班社則稱為“渾門”。這兩派又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闆落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