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什麼是代謝性肥胖

什麼是代謝性肥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0 15:23:29

什麼是代謝性肥胖?大多數情況,我們站在平視的視角,容易“當局者迷”,被經驗或者是固有思維所困上帝視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的是一種叙事方法,作者對他構造的世界,具有上帝般的權能,他俯視全局、安排人物、擺布線索、羅列故事、讓一切按自己的意願呈現作家在他塑造的故事裡,不隻站在上帝視角,更是行使了上帝的全能,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什麼是代謝性肥胖?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什麼是代謝性肥胖(最全面的肥胖原因分析)1

什麼是代謝性肥胖

大多數情況,我們站在平視的視角,容易“當局者迷”,被經驗或者是固有思維所困。上帝視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的是一種叙事方法,作者對他構造的世界,具有上帝般的權能,他俯視全局、安排人物、擺布線索、羅列故事、讓一切按自己的意願呈現。作家在他塑造的故事裡,不隻站在上帝視角,更是行使了上帝的全能。

上帝視角本質上是提供了一種“跳出事情本身”的觀察和思考模式,當我們執迷于某一種觀點、但卻不能行之有效的時候,很可能是觀點本身太局限,我們也被自己的思維局限住了。

在減肥這個領域中,“少吃多動”屬于傻子都懂的理論,沉迷于此觀點的人群,會堅持認為,隻要你能管住嘴(少吃)邁開腿(多動),就一定能減肥成功。而對于那些運用該理論減肥但失敗的人群,最終會把失敗原因歸咎于自律能力差、自制能力不強。因為少吃多動減肥的成功率并不太高,最近這兩年,有一些人開始對該理論産生懷疑,不再單線式思維的認為管不住嘴邁不開腿是導緻肥胖的原因。我也看到很多營養學有關的書籍中,把多動少吃歸為肥胖結果、而非原因。

如果單從邏輯角度出發,一件事情的發生存在直接觸發原因的話,在直接原因背後一定有更深層的原因。因為生物及其複雜,醫學也把肥胖定義成多因素引起的代謝紊亂型疾病。為了更便于每一位減肥者找到導緻自己肥胖的原因,能夠從本質原因角度去做調整和改善、能夠通過治本的方式改變體質不再反彈,我們把肥胖常見的幾個原因歸類成四個不同的層級。

第一層級:熱量平衡理論

熱量平衡理論是普及率最高,且最深入人心的一套減肥理論,通俗點說就是一個人吃的太多動的太少甚至完全不動、好吃懶做導緻肥胖

支撐這套理論的背後是人體熱量的三進三出原理

熱量來源入口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消耗出口包括占據70%左右比例的基礎代謝、20%左右的身體活動運動和10%左右的食物熱效應。像是一個左右平衡的天平,入口大于出口導緻肥胖、出口大于入口就是減肥,天衣無縫完美自洽,這就是少吃多動減肥的推理過程。但這個理論的來源是物理學中牛頓熱力學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把物理學用在生物學中最大的問題在于:生物學研究生命,生命是随時随地發生非常複雜的變化的。熱量入口和出口之間,會相互制約影響這個大前提,似乎被忽略了。

在執行中大多數人遇到的困難在于:多動就會食欲大增、更覺得餓,更容易多吃。少吃以後人沒有精神,隻想躺平,是不會想要去增加活動量的。生物學本能規律應該叫多動多吃,少吃少動,因此該層級的熱量平衡理論本質上是違反生物學本能規律的。用在減肥中成功率自然不高,除非是少部分擁有強大自制力的人群。

除了少吃多動之外,熱量平衡也衍生出“少食多餐”的減肥理論,在感覺到饑餓時稍微吃一點食物,緩解饑餓感,用少吃的方式欺騙饑餓的感覺,或者是不完全滿足饑餓感,本質上是通過少食多餐的模式限制全天的熱量攝入總量,等同于全天少吃。當然少食無疑會減低對血糖-胰島素機制的刺激,但多餐的方式、會增加刺激的頻次,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減肥。

最後說明一點,這并不是說明熱量平衡理論不正确,我們也沒有否認低熱量膳食能夠減肥這個事實,隻是在熱量理論之上,一定有一個高級别的、看不見的力量,推動了熱量的不平衡、才導緻了肥胖的發生。因此就有了第二層級的代謝理論。

第二層級:代謝理論

也可以叫做内分泌平衡理論、或者激素平衡理論。

當我們站在内分泌激素代謝的層面分析肥胖,你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吃很少也胖、但可能你的好朋友跟你一樣胡吃海喝每天夜宵、她不胖你卻沒有盡頭的長肉肉。大家習慣性把這種情況稱為“易胖體質”,等于是體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激素不平衡導緻脂肪的過量堆積,跟你吃多吃少、動多動少都沒有關系。

身體内部促進脂肪合成的激素有很多種,但作用最突出的包括:

第一種胰島素,胰島素的工作主要就是把血液中的糖分子驅趕到肝髒和肌肉中暫時停留、但當血糖長期持續超過所需,多餘的糖就會成為脂肪細胞,囤積在内髒和皮下。胰腺釋放胰島素的速度與血糖濃度增加成正比,這一點跟長期高碳水飲食、尤其是精緻碳水化合物、白色主食攝入過量有關,也跟身體的胰島素敏感性有關系(可以解釋同樣飲食結構和習慣、有的人胖有的人不胖,胰島素敏感性強的人,更不容易出現高胰島素血症,自然不傾向于儲存脂肪,而運動習慣是衆多影響胰島素敏感性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鼓勵減肥者運動,是為了提高胰島素等多種内分泌激素的敏感性,這會決定激素代謝的效率)。

第二種是雌激素,女性肥胖率、體脂率均比男性高,雌激素促進脂肪合成。

第三種皮質醇,是人體在對抗壓力等應激因素時、快速釋放分泌的一種激素,會直接加速脂肪的囤積,所以有一種肥胖叫做壓力肥。很多人以為勞累壓力大會瘦,其實恰恰相反,中年發福人群中,有相當的比例都跟長期熬夜、壓力大等應激因素有關。

因此僅僅飲食做出了調整對于減肥的幫助還不夠,也要同時考慮心态、心情、睡眠、壓力等因素,當因為減肥這件事而苦惱、應激持續存在,更不利于脂肪的分解燃燒

當我們能夠理解第二層級的激素代謝理論的時候,第一層級熱量理論已經很難發揮作用了,這時候也可以很好的解釋:因為激素的推動導緻代謝紊亂,導緻你特别能吃、同時不想運動,讓身體啟動了瘋狂的儲存節約模式,多吃少動成為了與肥胖同時發生的一種狀态,或者是肥胖的結果。

内分泌由激素推動,導緻了能量平衡被打破,但内分泌隻是個執行命令的劊子手而已,背後下達指定的、才是更深層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級:腸道菌群理論

我先說一組數據,人體的細胞是60萬億個,寄居在人體内的細菌總數超過了100萬億個。

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很可能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你我都是哺乳動物的軀體跟細菌的組合,不過這也不值得驚奇,畢竟細菌是人類最古老的祖先,而病毒又是細菌的祖先。任何一種病菌的誕生,都不是為了讓人類滅絕、滅絕意味着同歸于盡,這不符合基因法則,所有的病菌傳播,隻是為了基因的延續、而不得不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因此、人體内寄生細菌的使命,就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彼此成就,包括消化吸收功能、免疫水平、脾氣性格、體型身材肥胖度等等。

為什麼菌群理論的級别比激素代謝理論高?因為腸道健康、或者叫做腸道菌群生态系統的健康,會直接決定内分泌水平,研究營養學生命科學會發現,醫學領域劃分的八大系統或者九大系統,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這一點中西醫的差别就可以看出,西醫說胃不好,指的就是胃這個器官的功能有問題,而中醫說胃不好,往往都是指的整個腸胃和脾胃的功能,因為胃部不可能獨立工作。

在西醫教學所劃分的九大系統中,神經、内分泌、免疫這三部分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也可以叫做神經内分泌免疫系統,神經作為信号傳遞媒介,内分泌執行命令,消化吸收、睡眠、記憶、能量調度、體重、免疫等均會發生變化。有一些醫學或者解剖學基礎知識就知道,腸道是一個自主的神經系統,内有數百萬個神經元,與身體其他器官不同的是,腸道可以獨立運作,它不需要聽從大腦指揮,可以自行發号施令。會自主決定營養的吸收利用、能量的調度等。因此腸道也有第二大腦的叫法。當然這裡面更複雜的機制,是通過迷走神經的腦腸軸鍊接、同時自律神經系統參與調控過程,我們這裡不再展開。

什麼因素決定腸道健康?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第一是菌群生态系統的三部分物質:益生元、益生菌、膳食纖維,其中益生元和膳食纖維來自于蔬菜水果、粗雜糧等,益生菌多來自于發酵類食物,像泡菜、納豆等。

第二部分是對腸道有直接作用的微量元素,如維生素B族,尤其是B6和B12這些我們的飲食中容易缺乏、同時與神經元及神經傳導物質直接有關系,如B6是合成多巴胺、血清素等激素的原料,B12對于保護神經元、保護神經軸突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類似于WIFI的天線,覆蓋範圍決定信号傳輸穩定性。

第三部分是膳食中過量的糖,滋生了大量的腸道有害菌和酵母菌,有害菌數量多後,會抑制有益菌的繁殖,引起腸道菌群紊亂。

第四是長期持續的壓力,這裡面會涉及到一個比較複雜的自律神經系統,後面我們單獨會發一篇文章。簡單說就是長期的應激、尤其是壓力和熬夜,會打亂腸道生态系統,所以長期熬夜人群,像設計師、程序員等,一般腸胃功能都不太好。

第四層級:肥胖基因理論

基因的本質是進化的智慧或者成就。生命進化了38億年,人類進化了300多萬年,所有的生命密碼都蘊藏在基因内部,人類目前能夠破譯得還非常有限。當然基因的智慧遠遠超過今天全世界所有科學家的智慧總和。科學家已經證實存在肥胖基因,也叫作節儉基因。目的和意義就是幫助能量的儲存、用以應對在饑荒等突發狀況出現、沒有東西吃時生命的延續。

生命的起點就是基因,肥胖基因當然就是所謂的總設計師、他們站在上帝視角,精心策劃了一切。但也要特别注意,肥胖基因對肥胖的影響,雖然層級很高,但人人都有,且不能人為幹預,如果内分泌水平正常,腸道菌群結構健康,也不容易觸發肥胖基因的表達。因此在減肥的實際操作執行中,重點需要關注和調整第二第三層級的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