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是很脍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于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内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衆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于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江南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餘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衆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國漢族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亦是“全國第二大劇種”。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成。發祥于上海。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曆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演變。曾稱小歌班、的笃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此劇種。1938年始,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才統一稱“越劇”。越劇誕生于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1917年到達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絲弦伴奏,因闆胡定弦1—5兩音,稱〔正宮調〕。20年代初,劇種被稱為“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岙開辦了第一個女班。1925年坤伶施銀花在琴師王春榮的合作下,産生了63定弦的〔四工調〕,成為紹興文戲時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湧現。這時期,除男班、女班外,還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參與對越劇的變革,稱“改良文戲”。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是被稱為越劇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為竺素娥、屠杏花、李豔芳;青年演員如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蘭、範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嶄露頭角。主要編劇有樊籬、聞鐘、胡知非、陶賢、劉濤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于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劇”重要标志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将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搬上戲曲舞台,标志着越劇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946年9月,周同志到上海,在看了雪聲劇團演出後,指示地下黨要做好戲曲界的工作。此後,地下黨派了黨員錢英郁、劉厚生、李之華及黨的外圍組織成員吳琛等,到越劇界擔任編導。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抛糞事件中,1947年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及為筱丹桂申冤的鬥争中,進步文藝界、新聞界都給予了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