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孕育着很多的生命體,水是許多生命體生存過程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地球上,水與土地的面積比例約為7:3,但淡水資源卻是很匮乏的。地球的水文循環依靠的就是河流,世界十大河流都有哪些呢?現在就讓城市文化帶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黃河
簡介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顔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紮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别流經青海、四川、甘肅、甯夏、内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曆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産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沖積平原,有利于種植。
湖泊
黃河是由許多個湖盆水系演變而成的,到目前為止殘留下來的湖泊較大的隻有3個,它們是河源區的紮陵湖、鄂陵湖和下遊的東平湖。
紮陵湖和鄂陵湖為構造湖,是由古代的大湖盆演變而成的。紮陵湖和鄂陵湖是國内海拔較高的淡水湖。東平湖是黃河下遊僅有的一個天然湖泊,地處山東梁山、東平和平陰三縣交界處,北臨黃河,東依群山,東有大汶河來彙,西有京杭運河傍湖直接入黃。
經濟文化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渎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4000多年的曆史時期中,曆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鹹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曆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曆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遊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标志着生産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産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産生在這裡。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遊平原地區仍處于重要地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