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蟲植物PK:捕蠅草和豬籠草
花木君
自然界無奇不有,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鍊中,植物幾乎總是處于最低層,然而,卻有少數植物反其道而行之,能夠捕食動物,這就是食蟲植物,也叫食肉植物。
提起食肉植物,有的會讓人想起那遙遠的傳說——原始森林中恐怖的“食人植物”!而“食人植物”也往往是不少驚悚影視、小說、遊戲的常見橋段。其實,據科學考察,食人植物基本上不存在,所謂的“食人樹”、“食人藤”之類都是虛構的。
然而,食蟲植物是存在的,據統計,全世界有630餘種食蟲動物,分布于10個科約21個屬,有300多種隻有捕蟲功能,而沒有消化能力,因此隻能稱之為捕蟲植物。我們稱即有捕捉功能又有消化功能的植物為食蟲植物,食蟲植物大多隻能捕食一些小昆蟲,比如飛蟲、爬蟲等,有的食蟲植物可以捕食小型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比如一些蛙類、小蜥蜴、小鳥等小動物,所以也稱為食肉植物。
食蟲植物大多生活在高山濕地或低地沼澤等貧瘠的地方,以誘捕昆蟲或小動物來補充營養物質的不足。由于食蟲植物是比較稀有的種群,因此受到不少植物愛好者的青睐,其中有很多種類被開發成盆栽商品銷售,國内常見的品種有豬籠草、捕蠅草、瓶子草、狸藻、茅膏菜等,其中豬籠草和捕蠅草最為常見,我們就将這兩種食蟲植物進行對比介紹。
豬籠草(學名:Nepenthessp.),又叫水罐植物、猴水瓶、猴子埕、豬仔籠、雷公壺等,是瓶子草目、豬籠草科、豬籠草屬全體物種的總稱。豬籠草為多年生藤本植物,莖木質或半木質,高可達3米,攀援于樹木或者沿地面而生;葉一般為長橢圓形,末端有籠蔓,以便于攀援;在籠蔓的末端會形成一個瓶狀或漏鬥狀的捕蟲籠,并帶有籠蓋;豬籠草生長多年後才會開花,花一般為總狀花序,少數為圓錐花序,雌雄異株,花小而平淡,白天味道淡,略香,晚上味道濃烈,轉臭;果為蒴果,成熟時開裂散出種子。
豬籠草野生種約170種,園藝品種超過一千種,中國僅産一種,分布在廣東的三嶺山、雷州等地,現在從國外引進的品種繁多,常見的品種有绯紅豬籠草、戴瑞安娜豬籠草、紅燈豬籠草、紳士豬籠草、寶林豬籠草、米蘭達豬籠草等。
豬籠草奇特之處在于其擁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籠口上具有蓋子,因其形狀像豬籠而得名。豬籠草的的瓶蓋複面能分秘香味,引誘昆蟲進入,瓶口光滑,昆蟲會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酸液淹死,然後分解蟲體營養物質,逐漸消化吸收。
豬籠草籠子上方有個蓋子,有的認為是昆蟲掉入後籠蓋蓋住,其實是誤解,籠蓋是不會動的,其作用隻是分泌氣味,引誘昆蟲,另外作用是預防雨水進入,稀釋酸液濃度;還有一個功效是遮蓋光線,籠身的白斑誤導昆蟲,進而困住昆蟲。
捕蠅草(學名:Dionaeamuscipula), 是石竹目、茅膏菜科、捕蠅草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根狀莖,株高10厘米,冠徑30厘米;葉叢蓮座狀,葉6片至多數,伸展,内面粉紅色,邊緣有堅硬的剛毛;傘狀花序,花小,白色,夏季開放;蒴果卵形,成熟時開裂散出黑色水滴狀種子。捕蠅草最明顯的特征是葉片,它的莖很短,在葉的頂端長有一個酷似“貝殼”的捕蟲夾,且能分泌蜜汁,當有小蟲闖入時,能以極快的速度将其夾住,并消化吸收。
捕蠅草原産北美洲,現在僅存于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東南方的海岸平原及北卡羅萊納州的東北角。全屬隻有一個原生種,園藝品種超過600多種,比較常見的有男爵捕蠅草、花市捕蠅草、貝殼捕蠅草、湯勺捕蠅草、紅手指捕蠅草等。
捕蠅草壽命很長,可長達二三十年,葉片壽命卻很短,夏天隻有幾個星期,然而會不斷長出新葉,葉片邊緣會有規則狀的刺毛,非常美麗,有人描述為“維納斯的睫毛”,當有小蟲子進入,葉片會迅速關閉,刺毛交錯,防止蟲子逃脫,然後予以消化,因此人們戲稱捕蠅草為“維納斯的捕蠅陷阱”。
豬籠草和捕蠅草,都是食蟲植物,豬籠草的籠子最大可達50公分長,25公分寬,堪比10升的水壺,可以捕食較大的爬蟲類,比如蜥蜴、小鳥等,是不折不扣的食肉植物;而捕蠅草葉片一般隻有幾厘米,隻能捕食蚊蟲、蒼蠅等小型飛蟲。然而捕蠅草反應靈敏,葉片閉合速度快;豬籠草的籠蓋則不能動,屬于被動捕捉。
從觀賞角度來看,捕蠅草和豬籠草觀賞價值各具特色,捕蠅草葉片屬于變态葉中的“捕蟲葉”,外觀明顯的刺毛和紅色的無柄腺部位,平常呈60°張開,好似張牙利爪的血盆大口,而且玲珑嬌小,适宜陽台、辦公桌擺放,極具觀賞價值,因而受到花友們的喜愛;而豬籠草品種繁多,形态各異,其獨特的豬籠非常奇特,垂挂下來,非常可愛,适宜高架栽培,不過其散發的氣味有時候略帶臭味,因此相比捕蠅草要略遜一籌。
2019-4-4易花得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