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劇是一種大多流行于安徽省境内的劇種,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地方戲曲。如今那麼多的地方戲種都是從一些有名的傳統戲劇中延展下來的。本期戲曲大全一起了解一下徽劇是什麼傳統戲劇的前身。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枞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清初,徽劇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布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三慶”、“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着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鹹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缤紛的藝術寶庫,是新安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徽調,即徽戲,唱的是二黃調(即西皮二黃,合稱二黃,京劇的前身),乃安徽地方戲,它起源于九江、黃州、安慶三地交界,盛行于黃州(今黃岡、黃安),是安慶藝人唱出名的(安慶的高朗亭被譽為“二黃之耆宿”)。
道光年間,安慶、黃州兩府傑出的藝術大師:餘三勝幼年曾坐科安慶學戲,與程長庚所唱乃同一劇種,隻因省界而分“徽、漢”二調。所以,京劇史上的“徽班”是安慶班,不是徽州班;唱的是徽調,不是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中國戲曲志》(安徽卷):“明末清初,徽劇以青陽腔、昆曲及地方俗曲為基礎,于安慶石牌、枞陽一帶發展而形成。”徽劇是解放後的定名。徽劇的含義并不等于徽戲,它的聲腔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分,以徽戲和青陽腔為主。徽劇是與黃梅戲、廬劇、泗州戲并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清道光至鹹豐年間,徽班為适合北京人的口味,逐漸結合北京語音演唱,向京腔衍變。徽劇的二黃調同漢劇的西皮調結合,最終産生京劇。京劇不僅繼承了徽劇聲腔,而且從劇本、臉譜到舞台表演藝術,乃至伴奏音樂,都秉承了徽劇的傳統。因此,有人說“徽劇乃京劇之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