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日本海上自衛隊最上型多功能護衛艦二号艦,FFM-2“熊野”在岡山縣玉野市的三菱重工海事系統集團玉野造船廠(原三井造船玉野工廠,2021年三井将造船業務出售給三菱重工)舉行了完工交付與艦旗授予儀式,防衛副大臣鬼木誠、建造方代表三菱重工代表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泉澤清次等一衆要人出席儀式。
交付服役儀式上的FFM-2“熊野” 圖源:海上自衛隊推特視頻截圖
護衛艦重回海自陣容,多功能能力是發展重點
這是護衛艦(Frigate)這一艦種時隔50年再次出現在海上自衛隊當中,與新聞中常見、以日文漢字書寫的“護衛艦”(一種為适應戰後“和平憲法”,而區别于“軍艦”的法律概念,英文譯作Escort Ship,指海上自衛隊的大中型水面主戰艦艇)是不同的兩種概念。海自上一型護衛艦,還是自1953年起,美國海軍向日本提供的二手“塔科馬”級巡邏護衛艦(Patrol Frigate),日本方面将其命名為楠型巡邏護衛艦,總數共18艘,于1972年全部退出現役,此後,海自主力艦隊的“護衛艦”當中就隻存在多種型号與用途的驅逐艦(Destroyer)。
海上自衛隊楠型巡邏護衛艦PF-288“榧”,原美國海軍“塔科馬”級巡邏護衛艦PF-37“聖佩德羅”号
最上型多功能護衛艦起源于2005年海上幕僚監部向日本防衛工業協會提出的“下一代通用驅逐艦研究”,當時以美國“瀕海戰鬥艦”(LCS)作為參考,但當時發現即便下調了最初方案的性能後仍然成本過高,後續幾經調整,艦種名稱也曆經DEX、DD、DX、3900噸型(3900指标準排水量)等多輪變化,最終在2018年海上幕僚監部敲定艦種為FFM即多功能護衛艦,該财年采購的首批兩艘則按約定俗成的方式稱作30FFM(平成30财年多用途護衛艦)。相比于海上自衛隊傳統主戰艦艇,最上型最顯著的進化就是采用了貼片式雷達天線的一體化綜合桅杆以及全新的戰鬥情報中心(CIC),最上型在艦載武器及任務設備上則配備了1門Mk45 Mod4型127毫米艦炮、2座四聯裝17式艦對艦導彈發射器、1座“海拉姆”近防導彈系統以及無人船艇收納庫和掃雷設備等,因此還具備水雷布設與清掃能力。前幾個批次的護衛艦上,MK41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暫時缺裝,後續批次則會在建造中安裝到位,未安裝的早期批次将在未來的改裝升級中進行安裝。
早期對“DEX”的想象圖,其艇型艏與總體布局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LCS-1“獨立”級的影響 圖源:日本《世界艦船》雜志4月号
2015年,三菱重工在澳大利亞PACIFIC 2015上展出的“30DX”模型,盡管仍與最上型現在的樣子有所區别,但已經放棄了類似LCS的高速快艇式水線設計 圖源:社交媒體
FFM-2“熊野”于2019年10月30日在玉野造船廠開工建造,2020年11月19日下水。本來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的首艦FFM-1“最上”開工(2019年10月29日)比二号艦“熊野”早一天,兩艦在原計劃中也是同月下水、同月服役,但事實卻是“熊野”比“最上”早下水了近4個月,由于海上自衛隊艦艇都是在下水時公布艦名,首艦艦名又會作為同型艦的型号名稱,導緻在這4個月中已經下水的“熊野”處于一種“有名無型”的奇怪狀态。關于這一情況,2020年底曾有日媒報道稱,為首艦采購的MT30燃氣輪機在川崎重工進行調試與試車時,有零件意外脫落并被吸入,導緻燃機受損,為此需要耗費額外的時間對燃氣輪機進行維修後再安裝上艦,這一意外使得首艦的下水與服役都落在了二号艦的後面。按照目前的消息,仍在進行試航的FFM-1“最上”将在下個月服役。
圖為2020年11月1日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拍攝的FFM-1“最上”,由于預定裝艦的MT30燃氣輪機在試車時發生意外導緻燃機受損,該艦仍然未能封閉動力艙,後續的上層建築也未能安裝,而就在18天後,玉野造船廠的二号艦“熊野”下水 圖源:社交媒體
“熊野”入列水雷戰部隊,海自新一輪艦艇部隊編制改革拉開序幕
綜合22日當天日本媒體的報道,“熊野”服役後将部署到神奈川縣橫須賀的海上自衛隊基地,但與此前猜測不同的是,它将不會編入由朝霧型通用驅逐艦組成的第11護衛隊,而是編入同樣在橫須賀的掃海(水雷布設與反水雷)隊群,服役後将進行各種作戰測試。在防衛省2018年12月發布的《平成31(2019)年起防衛計劃大綱》的計劃中,現有4個主力護衛隊群之外裝備老舊通用驅逐艦的5個地方配備護衛隊,将與掃海隊群整合為2個“多功能群”,海自目前的掃海隊群整合為2個多功能群共13個隊,其中7個隊将由計劃建造總數22艘的3900噸級(命名前叫法,即現在的最上型)多功能護衛艦組成,目前地方配備護衛隊的朝霧型通用驅逐艦與阿武隈型護航驅逐艦等老舊艦艇将一并淘汰,屆時海上自衛隊驅護艦,将由4個主力護衛隊群中包含直升機驅逐艦、宙斯盾導彈驅逐艦、通用驅逐艦的32艘驅逐艦與多功能群内22艘最上型多功能護衛艦,共同構成54艘驅護艦的水面主戰艦艇體制。相比目前地方配備護衛隊接盤護衛隊群淘汰的二手通用驅逐艦以及護航驅逐艦,新的多功能護衛艦無論是在傳感器和作戰系統還是在武器設備配置(以未來裝備垂直發射系統的完全體為準)上都有了大幅改善與提高,海自借此希望以此來進一步平衡其水面艦隊的作戰與勤務能力。
2019防衛大綱中所想定的海自艦艇部隊未來構成示意,其中多功能護衛艦将取代地方配備護衛隊的老舊通用驅逐艦以及一部分水雷戰艦艇 圖源:日本防衛省
自2018财年開始,防衛省以每年2艘的規模撥付建造預算,截至去年底發布2022财年防衛預算時,已經總共批準了10艘最上型護衛艦的預算,目前已交付服役1艘、試航1艘、另有已下水2艘和已開工的2艘。到未來22艘建造計劃完成時,最上型護衛艦将成為戰後日本建造數量最多的一型國産艦艇。這樣一型水面作戰艦艇編入水雷戰部隊,标志着2019防衛大綱中所計劃的海自艦艇部隊編制改革正式拉開序幕,海自未來的“多功能群”很有可能就将以現有的掃海隊群為基礎改編組建,其是否能夠達成海自預想中水面作戰與水雷作戰相結合,并依托其新一代傳感器和作戰系統強化海上控制能力,從而進一步解放其主力護衛隊群任務壓力,還值得對其繼續觀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