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它源于關中地區,在西周時關中地區被稱為秦,故取名為秦腔。秦腔我們在電視上都能看得到聽得到,那麼秦腔的藝術特點和作用及它的代表劇目又是什麼?本期的秦腔戲曲帶你了解。
秦腔所演的劇目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備受觀衆喜愛的曲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長坂坡》、《賣華山》、《臨潼山》、《斬單通》、《取洛陽》、《三娘教子》、《櫃中緣》、《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獻西川》等。
脍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貫》、《火焰駒》、《大登殿》等。
新中國建立後還創作了《黃花崗》、《漢宮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藝術特點和作用:
唱腔
鹹陽秦腔唱腔,分闆式和彩腔兩部分,每個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又稱花音)兩種聲腔體系組成。
苦音腔是秦腔區别于其他劇種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唱腔,演唱時激越、悲壯、深沉、高亢,表現出悲憤、痛恨、懷念、凄涼的感情。
歡音腔則歡快、明朗、剛健,擅長表現喜悅、愉快的感情。秦腔闆式分為一闆三眼、一闆一眼、有闆無眼和無闆無眼四種。
闆腔稱謂有慢闆、攔頭闆、一錘安闆、陰司闆、二六闆、拉錘二六闆、帶闆、尖闆、滾闆、二導闆、雙錘闆等。總歸稱是六大闆頭、慢闆、帶闆、墊闆、二導闆和滾闆。
秦腔曲牌分為弦索類、擊樂類、唢呐類、笙管類、海笛類、套曲類共6種。早期樂隊分文、武兩部6人。
角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須生分王帽須生、靠把須生、紗帽須生、道袍須生和紅生,小生分雉尾生、紗帽生、貧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旦、刀馬旦,花旦分玩笑旦、潑辣旦、武旦,媒旦,大淨,毛淨,醜分大醜、小醜、武醜。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演唱時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亂彈”。
有人贊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蕩”,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藝質樸、樸實、粗犷、細膩、深刻、優美,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式嚴謹,技巧豐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臉譜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幹淨、生動和美觀,顔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犷,筆調豪放,着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緻。
秦腔臉譜曆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譜塑造上也湧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常見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戲詞如同一首七言無韻詩一樣排列整齊。和唱詞相對應的是曲調,秦腔闆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散闆——慢闆——由中闆而入于急闆——結束”的過程,也即打闆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
那麼如何來改變節奏的快慢呢?這正是秦腔唱腔“闆路”起的作用。秦腔屬于闆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闆、慢闆、帶闆、墊闆、二倒闆、滾闆等六大闆式。二六闆就是兩個“六闆”,一個六闆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它各種闆式都是将二六闆加快、減慢、自由、轉闆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家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了。
【結束語】秦腔中還有許多中國古時候流傳下來的傳統絕技,實在是聽覺與視覺上的享受啊。有機會的一定要去當地去體會一次,絕對讓你回味無窮。不會讓你失望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