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戲曲的發展來說,随着時代的發展,似乎遇到了一些困擾。很多戲曲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新生命的注入,一旦老藝人不在,那麼,戲曲藝術就很多可能舉步維艱。對于淮海戲來說,它的發展和傳承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淮海戲的傳承保護: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戲活躍和輝煌時期,自90年代開始,由于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的普及,特别是港台及西方文化的沖擊,對淮海戲的興趣也逐漸淡泊,尤其在年輕人中少有聽衆。
并随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人們忙于生産經營,生活節奏加快,聽衆越來越少,年老的藝人難以繼續演唱,年輕藝人紛紛改行,出現後繼乏人、瀕臨滅亡的危險。
淮海戲已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搶救和保護承載着地區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戲,對研究、傳承和發展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各淮海劇團創立了不少反映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成果、文明新事的現代淮海戲,在觀衆中産生很大影響。
淮海戲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東北和西南兩大表演流派,東北藝人多以唱工聞名,西南藝人則以做工見佳。單維禮将剛勁的[金風調]轉入低音區演唱,又吸收徽劇[哭腔]而衍變為[悲調];葛兆田仿效工鼓鑼唱法,創造了[小滾闆]、[一挂鞭],一氣能唱二三十句;女藝人王大娘改女腔[二泛子]為[嗨嗨調],把琴書、地方小調、工鼓鑼等因素都融化于中,受到觀衆喜愛。同時表演動作也有了極大豐富與發展,女藝人趙大娘(賽蝴蝶)、谷大娘(白蝴蝶)及葛殿林之妻花蝴蝶,因動作花哨優美,被群衆譽為“三蝴蝶”。
淮海戲的傳承意義:
淮海地區處于北方魯文化向南方吳文化的過渡和融合地帶,由此,淮海戲的總體風格是既有北方劇種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劇種的溫柔婉約。所以,她有着獨特的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認知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