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藝術心理學小說《活着》

藝術心理學小說《活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7:54:59

  高爾基是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現在心靈雞湯類書籍多不勝數,而真正值得我們反複去讀的書并不多,接下來我們一起和民族文化來看看,值得我們一生反複讀的書籍!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随着内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着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的故事。

  内容簡介

  《活着》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曆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曆的戲劇。小說的叙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曆。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産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

  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闆夾死;外孫苦根便随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隻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随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這本在特定曆史下産生的命運、是悲劇,被評為人一生值得反複讀的5本書之一。而最後留給我們的卻是希望。這種希望不等同于我們曾學習過的革命先烈饋贈我們的遺産,也不等同于我們想要活下去本身所必需的個人精神,在這裡它變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活着。

  主人公富貴經曆了頑固不化、颠沛流離和真正的成長,他因着特殊的家庭成分,有着讓人羨慕的資本,而真正的懂得珍惜的時候卻是他失去一切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的,是珍惜。

  藝術特色

  通過藝術心理學的角度,《活着》的材料與形式之間存在着内在的不一緻,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題材,達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了情感的升華,使讀者的靈魂在苦難中得到了淨化,獲得了藝術的審美。

  餘華用類似新寫實主義小說的叙事風格——零度介入的方式來展現《活着》的悲劇美。作者可以排除主體對苦難人生作明确的價值判斷和情感滲透,好像站在“非人間的立場”,客觀冷靜地叙述人間的苦難。客觀中立的叙事立場、溫情深沉的情感基調在文本中的運用,使得《活着》成為餘華的風格的轉型标志。

  小說運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會遭遇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而白發人将黑發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隻能在小說中可以看到。藝術的真實會讓人相信世間不但有過活生生的福貴,而且将來還會有很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