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甲骨文,很多人是陌生的,甚至第一反應是一家和它同名的名叫“甲骨文”的公司,現代大多數人都是寫簡體字,喜歡寫書法的朋友對甲骨文可能還有一點了解,這種古老的文字在今天已經慢慢被人們所淡忘,甲骨文是什麼朝代的?
甲骨文介紹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蔔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蔔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最早被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們找到,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是古代的遺物,隻當做包治百病的藥材“龍骨”使用,把許多刻着甲骨文的龜甲獸骨磨成粉末,浪費了許多極為有價值的文物,後來,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所在地。百餘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154600塊。此外,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晚期(約前1300年)延續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迹還是比較明顯,象形意義也比較明顯。
發展曆程甲骨文因镌刻、書寫于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迹; [1] 内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纣王間二百七十年之蔔辭,為最早之書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緻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别介紹。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纣王共約273年,經曆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标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文字特點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産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镌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