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保安族的起源 保安族是如何産生的

保安族的起源 保安族是如何産生的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18 21:17:42

  保安族是我國甘肅一個非常特有的民族,且人數也隻有兩萬餘人,非常稀少,而這個信奉伊斯蘭的少數民族是如何起源的呢?本期的民族文化,就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保安族名字的來曆

  保安族的族稱來源于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縣隆務河邊的保安城。據記載,保安族大約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莊、尕撒爾(當時俗稱“保安三莊”)一帶,自稱“保安人”,周圍的土族、藏族稱其為“回回”,清同治元年遷徙到甘肅省積石山地區。

  曆史上,曆代統治者不承認保安族是一個單一民族,一直稱其為“保安回”、“番回”。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準“保安族”為單一民族。

  保安族的族源

  觀點1:蒙古人為主說。根據保安族的傳說、語言特點和類似蒙古族的某些生活習俗方面來看,保安族可能是元明時期一批信仰伊斯蘭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的回、漢、藏、土各族長期交往,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

  觀點2:回族為主說。持此觀點者多是從保安族與回族有關的傳說來追溯其源流的。有認為保安族是從四川保甯府(今阆中市)或南京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民”,與當地其他民族結親落戶融合發展而形成的。

  觀點3:“探馬赤軍”說。蒙古帝國時期,從各千戶、百戶和部落中揀選士兵,組成精銳部隊,在野戰和攻打城堡時充當先鋒,戰事結束後駐紮鎮戍于被征服地區,稱為“探馬赤軍”。這部分軍士大部分信仰伊斯蘭,當時被通稱為“色目人”。

  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後,随着戰争的減少,遂将“探馬赤軍”編入民籍,就地駐紮屯墾,允許他們娶妻生子,成家立業,成為“民戶”。從此,在同仁一帶戍邊屯墾的軍士,就成為保安族的“先民”。

  保安族的曆史發展

  明朝時,統治者為了“守邊防番”,在各地增修城堡,并派兵駐守。洪武時期,在今青海同仁地區設置保安站、保安堡;萬曆年間,在同仁隆務地區設置“保安營”。

  後來,随着明朝政府不斷從各地調來大批回、漢族軍士屯田戍邊,“保安營”得到發展和擴大,保安地方的民族成分也發生了變化,以色目人後裔為基礎,回族、蒙古族、藏族、漢族、土族等民族相鄰共處,聯姻結親,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語言,具有了共同心理素質,大緻在明朝中葉,自然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保安族。

  清鹹豐、同治年間,由于受當地喇嘛教隆務寺封建農奴主的欺壓,保安族被迫遷徙,在循化住了幾年,又轉入甘肅,在積石山邊臨夏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在新的定居地,保安族仍按同仁居住時的習慣,保安城的保安人聚居在梅坡村,形成今天的“保安三莊”。從清末至民國時期,保安族一直處在地方軍閥馬安良、馬步芳等統治下。1930年起,國民黨政府推行保甲制,将該地劃為“兩保”。

  曆史上,保安族人民曾以不同形式參加了臨夏地區回、漢各族人民的反封建鬥争。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由青海同仁向臨夏遷徙的過程中,參加了當地回族反清起義。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北京時,駐守京城的“甘軍”中有十幾名保安族戰士同兄弟民族士兵一道,英勇地打擊外國侵略者,一些保安族戰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1980年6月,批準建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次年9月30日,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保安族幹部隊伍不斷成長壯大。自治縣負責人由保安族公民擔任,縣委、縣人大、縣政治協商也有保安族公民擔任領導職務。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保安族的代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