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蘋果正式發布 iPadOS,自此 iPad 就開始支持藍牙外接鼠标,再次将 iPad 的生産力提到更高層次,也再次呼應了曾經的那句 slogan:
你的下一台電腦,何必是電腦。
對于自帶觸控版的電腦來說,鼠标并不是剛需,尤其在現在 Windows 和 macOS 都有非常方便的觸控版手勢操作的情況下。但是對于平闆來說,要提高生産力,尤其是文字工作生産力,鼠标是必不可少的。畢竟,每次伸手碰屏幕來移動光标都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
今年 iPadOS(即将)更新到 16.0,「台前調度」以及支持外接顯示器這兩個更新(注:發布會宣布僅支持 M1 芯片的 iPad Pro,但 9 月 27 日的更新中,(閹割版)台前調度已經下放到 2018 和 2020 款 iPad Pro),讓帶着 iPad 移動辦公徹底成為可能,鼠标對于 iPad 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台前調度
然而,遺憾的是,在使用 iPad 接鼠标時發現,設置中關于鼠标的設置非常混亂,分别出現在了「通用|觸控闆與鼠标」、「輔助功能|指針控制」和「輔助功能|觸控 - 輔助觸控」這三個地方,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這些設置的作用。
通用|觸控闆與鼠标
觸控闆與鼠标隻有三個設置
跟蹤速度當我們通過藍牙連接鼠标後,會發現光标移動速度非常慢,實際上,蘋果的默認光标速度都是非常慢的。這時,我們有兩種方法調整光标的移動速度,一個是在「觸控闆與鼠标」設置中的的「跟蹤速度」,一個是在「輔助觸控」中的「跟蹤靈敏度」裡。
這裡先說第一種:通過在烏龜和兔子之間調整,我們可以感受到光标速度的不一樣,隻是它們的變化并不明顯。個人猜測,這個設置是針對觸控闆的,使用觸控闆應該能感受更大的變化。
自然滾動
許多初次使用蘋果電腦的觸控闆或者外接鼠标的朋友會對滾動方向很不習慣,因為蘋果的滾動邏輯和 Windows 的滾動邏輯剛好相反:
Windows 中,滾輪像是一個齒輪,外側是我們的手指,内側與屏幕齧合。所以當我們從外側将滾輪「往上」推時,屏幕相應的會「往下」滑動,屏幕之上的内容會往下慢慢出現。最終形成的效果是:我們向上推,就能看到上面的内容。
蘋果生态中,則将這個齒輪去掉,我們觸碰到的觸控闆、滾輪或者妙控鼠标都是「屏幕」,我們的滑動邏輯與我們用手指滑動屏幕是一緻的。最終形成的效果是:我們将滾輪往上推,就是将屏幕往上推,從而看到屏幕之下的内容。
而設置中的「自然滾動」則為我們提供了兩種邏輯的切換按鈕,打開「自然滾動」,我們使用的是蘋果的操作邏輯,關閉,使用的是 Windows 邏輯。
同樣是手指從下往前推滾輪,不同的設置得到不同的效果。
輔助點按關于輔助點按功能,蘋果官網的技術支持中有了詳細講解:
在 iPadOS 中,輔助點按相當于在 iPad 觸控屏上長按 <...> 例如,當您在 iPad App 圖标上使用輔助鼠标點按時,會顯示這個 App 的關聯菜單。
選擇“輔助點按”,然後選取是要在點按鼠标左鍵或右鍵時實現輔助點按,還是禁用輔助點按。在 iPad 上,按住 Control 鍵用任意指針設備點按,也可以實現輔助點按。
如果用電腦的那套操作邏輯來說,輔助點按就相當于鼠标的右鍵。
輔助功能|指針控制
iPad 設置中關于鼠标功能的另外一部分設置在「輔助功能」中,實際上,打開「輔助功能」設置界面,我們會看到裡面的設置跨度非常大:從 Apple pencil 這種相對比較主要的功能到「朗讀屏幕」這種針對特需人群的輔助設置都有。 而「輔助功能」中,關于鼠标的設置分别在「輔助觸控」和「指針控制」裡,這裡先說一下「指針控制」。
指針控制
外觀「指針控制」中的設置内容,基本與光标的外觀有關,例如,在外觀設置中,我們可以設置是否增強光标對比度,或者設置自動隐藏指針。甚至我們還能更改光标顔色,不過可惜的是,這裡更改的是光标描邊的顔色,僅支持白藍紅綠黃橙等六種顔色,有一說一,顔色都非常辣眼睛。設置下面還能修改邊緣寬度。
指針大小
「指針大小」設置中更改光标大小,也就是更改這個「餅」的大小。系統默認是最小的,當我們将滑條拖動超過一半時,光标中間會增加一個小白點,這樣我們在拖動大餅時可以提高操作準度。
指針動畫
iPadOS 發布時,小圓點光标沒有帶來多少贊同,但是光标與app圖标的交互畫面卻非常驚豔。當我們将光标移動到 app 圖标邊緣時,圖标會把光标「吸」進去,然後光标就被「困」在圖标範圍裡,直到我們把它「救出去」。
這個操作與今年的「靈動島」很類似,屬于在小細節上創新,但是實際體驗下來卻讓人很不舒服的改動。當我們光标被「吸走」時,我們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尋找這個光标,有時候從這個圖标移出光标,稍不注意它就會被旁邊的圖标吸走,所以盡管這個設計很驚豔,但它還是會吸引掉我們的注意力。
因此,我們可以在這裡關閉掉「指針動畫」,這樣光标就會一直存在,不會被「吸走」。
留意下方的 Dock 欄
滾動速度這裡可以修改我們滾輪的靈敏度,越接近兔子,我們相同距離的滑動就能「滾」得更遠。
輔助功能|觸控 - 輔助觸控除了上述的兩個位置外,關于鼠标的設置大部分都在「輔助觸控」裡,這看起來很奇怪,因為外接鼠标就是鼠标,與「觸控」沒關系。其實,系統中輔助觸控一欄下面有一句提示:
「輔助觸控」可讓你在觸摸屏幕有困難或需要自适應配件的情況下使用iPad。
所謂的「輔助觸控」,粗略點講就是曾經風靡一時的「小白點」。衆所周知,蘋果在 iPhone X 前的機型裡都配備了 home 鍵,但是在 iPhone 5 至 iPhone 6 Plus 之間的機型中,home 鍵為機械按鍵。當時傳聞 home 鍵按壓超過若幹次就會壞掉,所以大家紛紛調出了小白點,官方名其實是「輔助觸控菜單的圖标」,通過設置一級和二級菜單的各種功能,我們可以完成手機大部分的操作,從簡單的返回主屏幕,到複雜的手勢操作,都能隻用拇指來完成,非常方便。
不過,在 iPhone 7 到 iPhone 8 Plus 的機型中,機械按鍵被虛拟按鍵取代,按鍵與屏幕連成一體,我們的按壓感其實是振動馬達給我們的反饋,所以按壓關機時 iPhone 8 的 home 鍵,得到的隻有一片死寂。
除了小白點之外,輔助觸控中還有很多關于鼠标的設置,我猜蘋果的設計邏輯是:我們使用鼠标時,可以點擊小白點進行更多需要用手觸摸屏幕或按鍵才能進行的操作,例如截圖等。
指針設備
- 設備:這裡可以看到已連接的藍牙鼠标設備,點開已連接的設備後,可以設置自定義按鈕,這個自定義按鈕可以完成系統級的操作(截屏、打開通知中心、打開相機等),可以打開輔助功能中的背景音和朗讀屏幕,可以設置滾動手勢、停留控制,還可以執行快捷指令。
- 鼠标鍵:打開鼠标鍵後,我們可以用鍵盤按鍵的 7、8、9、U、O、J、K、L 等鍵或者數字小鍵盤的 7、8、9、4、6、1、2、3 等鍵來操控鼠标。
執行觸控手勢
- 另外,我們可以打開「Option 鍵切換」,這樣點擊 Option 鍵五次來打開或者關閉鼠标鍵功能。
- 「初始延遲」和「最大速度」:初始速度指我們按住可以控住光标的其中一個鍵盤按鍵時光标移動速度從最慢到加速之間的時間,最大速度指按住按鍵時,光标移動的最大速度。降低延遲可以讓我們的光标更快開始響應,提高延遲則相反;降低最大速度則會降低光标速度,提高精準度,提高則相反。
- 顯示鍵盤屏幕:打開之後,我們用外設鍵盤輸入的時候,屏幕中會始終顯示鍵盤,就像我們用屏幕輸入一樣。
- 始終顯示菜單:上面有提到,所謂的「菜單」,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小白點」。打開這個開關,就可以看到它在屏幕上出現,設置上面的「閑置時不透明度」則可以設置這個菜單的不透明度。
打開這個功能可以使用鼠标來模拟手指觸碰屏幕的操作:
啟動後,App可能有差别地識别不分手勢。例如,滾動可能優先于文本選擇。
跟蹤靈敏度前面提到,在「跟蹤速度」中我們可以設置光标的移動速度,但是效果不明顯。現在在這個「跟蹤靈敏度」的設置中,我們可以調節光标的靈敏度,實際上就是調節它的移動速度。
調到小兔子後,光标直接放飛自我
停留控制「停留控制」是一個非常「好玩」的設置,打開之後,保持光标靜止特定時間後,光标就會自動觸發「點擊」操作。打開停留控制後,光标會從小圓點變成大圓餅,而且無法變小。然後當我們在指針控制中改變指針顔色時,會看到非常惡心的兩個圓圈,一個是原光标的描邊,一個是大光标的描邊。
不過大光标的一個好處是,即使打開「指針動畫」,光标也不會被 app 的圖标給吸走。
小不點變大餅
回退操作回退操作設置界面中,有開關鍵,以及「輕點」和「暫停停留」兩個選項,并且配有一句簡短的說明:
「回退」操作會在執行一項操作後複原為你的首選操作。
這個說明非常不清晰,「一項操作」究竟指什麼和哪裡的操作,「首選操作」指的是下面的選項,還是光标本來的「點擊」操作?
在使用中,我們發現,當我們選擇「輕點」時,不管我們執行什麼操作,光标靜止時,最終還是會輕點;當我們選擇「暫停停留」時,那麼我進行一次停留後點擊的操作後,停留點擊就停止了,直到我們打開菜單中的二級菜單才能找到「繼續停留」的選項,然後再次進行這種「一次性」的操作。
個人感覺這個操作非常雞肋,或許是因為對它沒有需求。
移動容差「移動容差」是指:
停留在項目上的時候,可以移動的距離,如果移動範圍超過次限制,那麼将不會執行停留操作。
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在設置的「通用」上停住光标,光标外圍開始轉圈圈時,我們移動的範圍可以有多大,使得系統不會認為我們是要離開這個項目,進行其他操作。
容差為零,則我們稍微移動光标,停留控制就會重新開始計時;容差越大,我們可以移動光标的範圍就越大。
觸發角
在蘋果把台前調度下放到舊版 iPad Pro 之前,我認為觸發角是解決 iPad 切換 app 的最佳方式之一。
iPad 上的觸發角功能與 Mac 的一緻,同樣是通過将光标移動屏幕的一個角落來觸發特定的操作。可惜的是,在 Mac 上,觸發操作是立即發生的,也就是說光标一觸碰到角落,就會執行操作;而 iPad 中的觸發機制是有延時的,這也是為什麼它會出現在「停留控制」這個帶有倒數機制的設置中。
設置觸發角後,我們将光标移動到一個角落,大圓餅就隻剩下四分之一,随後外圍開始倒數,然後開始執行操作。
需要等待的觸發角
觸發時間為了能更接近 Mac 的觸發角體驗,我們可以把出發時間盡可能減短。可惜這裡的設置隻能以 0.25 秒為一個單位進行增減,而最短隻能是 0.25。所以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是需要人手一點點的延遲。
台前調度讓一切變得更簡單開頭寫到,「台前調度」的到來,讓我們更接近蘋果立下的 flag:
你的下一台電腦,何必是電腦。
我們都知道台前調度的兩個大更新,一個是窗口可以堆疊,而且可以自由調節大小(盡管其實隻有幾個固定尺寸);另一個是呼出側欄,顯示最近使用 app,或者設置 app 組。
可是實際使用下來,我們會發現,在台前調度設置中取消勾選「最近使用的 app」的前提下,通過觸控屏幕呼出側欄之後,側欄是保持停留在屏幕上的,這樣當我們需要它退回去時,還需要點擊現有的窗口,使得側欄退回去隐藏起來。而當我們點擊現有窗口時,其實是很容易誤觸窗口裡的内容的。所以隻使用觸屏方式,通過台前調度來切換 app,其實與 iPadOS 原本的上劃切換 app 的操作流程無異,并不會提升效率。
但是當我們連接上鼠标後,隻需将光标移動到屏幕的左側邊緣位置,就能調出側欄,挑選需要切換的 app 或者不進行操作,光标離開側欄區域後,側欄便自動隐藏。
與這個功能最接近的是 Mac 裡打開了自動隐藏的 Dock 欄,但是又加上了 app 調度中心的縮略圖顯示。這樣,台前調度使得界面看起來非常清晰明了,也讓 iPad Pro 看起來更像是一台「電腦」。
如果說 Macbook Air M2 的劉海屏和 iPhone 的靈動島是今年最讓人眼前一「亮」的硬件更新的話,那麼 iPadOS 的台前調度則是最讓人驚訝的軟件更新。它對于 macOS 來說還隻是錦上添花,但是對 iPadOS 來說,則是 0 到 1 的突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iPad 與電腦之間的屏障。
寫在最後本文針對的是在使用 iPad 進行輕辦公時需要用到藍牙鼠标或者觸控闆的讀者,目前這一個人群或許還不是非常多,或許是因為在 iPad 上用藍牙鼠标總顯得不是那麼「酷」。但是筆者相信,在 10 月份台前調度正式發布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 iPad 鼠标的搭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