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的其中一個民族,在錫伯族中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和傳統節日,那麼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民間習俗活動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随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
抹黑節
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
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别早,把晚間準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
閑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夥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夥子臉上抹黑。
錫伯族的“抹黑節”據傳說,錫伯人民因苦于小麥黑穗病之害而演變出這一獨特的節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陽未升起之時,錫伯族群衆就要用預先準備好的鍋底黑灰往臉上塗抹。
親朋鄰居不相互串門,子侄輩首先給老人跪下,用鍋灰往其前額點一點,然後,平輩之間相互亂塗,直到一個個都成為黑臉蛋為止。隻有青年婦女不提倡臉上抹黑。這一習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爺開恩,不要讓小麥染上黑穗病。
填倉節
農曆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節”。這一天農戶家向糧倉焚香禮拜,在糧囤裡插上香,周圍灑上灰圈,以避邪,求豐收。
二月節
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擡頭”。這天,收回“喜利媽媽”。為了送“喜利媽媽”還位,用荞面和成面團再用刀削成不規則形的面片,名叫“荞面特合勒”。下鍋煮熟後,拌紅糖吃。近族各戶男女老少都去叩頭,吃荞面片。家家戶戶用竈塘中的灰,從井台撒到家門,撒成一條較寬的灰道,叫做“領龍”(或“引龍”)。
西遷節(又稱“四一八節”)
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節日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掃得幹幹淨淨,準備豐盛的食品,穿上節日盛裝,相聚在一起,彈起“東布爾”(錫伯族的一種樂器),吹起“墨克調”(錫伯族的一種曲調),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的民族舞蹈“貝勒恩”,來慶祝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節日。
十月節
錫伯族稱“專拜依車”,時間是農曆十月初一,又稱“下元節”。為緬懷祖先,每年這一天也要上墳将用紙疊成的衣、褲一起燒化,謂之“送寒衣”。
懷親節
新疆錫伯族同胞稱為“杜音拜專紮坤”,是錫伯民族的西遷戍邊紀念日,因時間是農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節”。這是二百餘年來錫伯人民的傳統節日,紀念一部分錫伯族西遷祖國西北邊疆的伊犁地區,駐防戍邊的英雄業績。又有懷念親人之意。西遷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遷官兵及家屬與送行父老兄弟姐妹親戚故友齊集在太平寺“錫伯家廟”,共進了離别飯,共飲了離别酒,為戎裝西遷的同胞餞行。
從此,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在錫伯村屯,都要在寺廟内拱竈,殺豬,吃高粱米飯,每戶都去當家人,進行聚餐,來紀念錫伯族西遷的曆史壯舉,暢叙保衛祖國西北邊疆的業績,緬懷離别的骨肉同胞。
祭地節
祭地節是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春耕開始前選日進行。節日這一天,每家選擇一頭肥豬,在自家後院設置的祭壇上,先用清水澆豬身,家長燒香在豬身上晃三下,口念着祝詞,面向西天行跪拜禮,祈求地神和天神保佑人畜兩旺,喜獲豐收。
然後宰豬,将豬血灑在鬃毛埋進土裡。在把豬頭煮成半熟品供在祭桌上。如果節日的這天或隔日下于,那麼這年就是豐收年吉兆。如果節日這天或隔日刮大風,那麼這年可能是災年的兇兆,就要到祈年樹下祭拜地神和天神,祈求消災滅難。
搶千燭,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三日舉行。接前各家各戶開始準備做燭。燭是一種特殊的用面和清油做成,做好後送到指定的廟裡。
燭的數量不限,然後有喇嘛将燭排好,廟裡做一隻特大的燭放在中間向着月亮,周圍是各家送的小燭象征群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