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習作現狀及策略研究

小學習作現狀及策略研究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7 11:57:58

小學習作現狀及策略研究?強化小學生習作“讀者意識”的探索與思考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小學習作現狀及策略研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小學習作現狀及策略研究(強化小學生習作)1

小學習作現狀及策略研究

強化小學生習作“讀者意識”的探索與思考

陳寶鋁

(福建福州羅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摘 要 “讀者意識”在習作教學中具有動力功能 、導向功能與轉換功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11年版)》對寫作的“讀者意識”提出比較具體的要求,小學語文教材的編者也十分重視“讀者意識”的作用,多數習作題目或多或少地體現了“讀者意識”的要求。構築小學生習作的“讀者意識”,可以從“在閱讀教學中滲透” “從說寫話訓練抓起” “強調進行交流”“注重有機結合”“立足巧妙轉換”“貫穿于習作教學的全過程”六個方面着手,從而提升作文教學的水平。 一、“讀者意識”在習作教學中的作用 1.動力功能 研究寫作的動力,離不開研究動機。為什麼要寫作?以小學生而言,有三種情況:首先是為興趣而作。這些學生對習作自身有興趣,因而會把習作當作一件樂事處理,自覺地去克服習作中的困難完成習作。但這類學生在班級中的比例不大。其次是為提高學習成績而作。這些學生對習作不一定有很高的興趣,但學習目的性明确,為了成績,也會以自己的意志去克服困難完成習作。最後是完全機械、被動地為寫而寫,為完成任務而寫作,有些甚至馬虎應付。這類現象在學生中的比例較高。如果介入習作的“讀者意識”,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寫作不僅是給教師看的,它還具有其他的讀者,就會自然促進學生對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的認識,從而感受到習作的意義,懂得習作是自己與讀者溝通的一個媒介。這樣,就會增強多數學生習作的興趣,激發習作的内驅力,學生習作也就有了比較明确的動力源。 2.導向功能 所謂導向功能,指的是明确了習作的讀者對象,對寫作會形成一定的導向。寫同一内容,因為讀者對象不同,習作的角度、着眼點、重點也會有一些區别。吳忠豪教授在《外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曾做過這樣的闡述:“如關于旅遊,若寫給父母看,就要以彙報為目的;寫給兄弟看,主要以介紹為目的;寫給遊客看,則要以愉悅為目的了。對象不同,目的不同,表達方式自然會不一樣了。”所以,明确習作的讀者對象,有助于把握習作的方向,有利于寫好作文。 3.轉換功能 在中小學習作教學中,“讀者意識”還有一個功能,也就是轉換功能——教師基于強化學生“讀者意識”的認識,對課本中的一些習作題目及要求進行改造,強化讀者對象的明确度,從而變單純的習作訓練為真實背景下的言語交際活動。 二、課标與教材習作題目中有關“讀者意識”的要求與體現 明确課标與教材習作題目有關“讀者意識”的要求與體現,有助于增強教師對“讀者意識”重要性的認識,清晰地把握教材習作題目中有關讀者意識的要求,科學地對待與處理,從而将“讀者意識”的要求落實到教學中去。 1.從課标看“讀者意識”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标”)中對寫作的“讀者意識”提出比較具體的要求。在“總體目标與内容”中提出: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這裡的“需要”就隐含着習作的交流目的。因為是交流,就必須有交流的對象,所以這個表述實際上涉及了習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樹立“讀者意識”的要求。新課标在第二學段“目标與内容”中提出:願意與他人分享寫作的快樂。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交流。在第三學段“目标與内容”中提出: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在第四學段“目标與内容”中提出: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從新課标有關“讀者意識”表述的發展軌迹中可以看出,有關“讀者意識”的具體要求是随着學段的發展而逐漸提高、逐漸明确的。因此,引導學生樹立習作的“讀者意識”,也應循序漸進,逐步強化。 2.從教材習作題來看“讀者意識”的體現 從各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看,編者都比較重視“讀者意識”在習作教學中的作用,多數題目中已經或多或少地體現了“讀者意識”的要求。筆者以人教版為例,對其習作題目及具體要求進行全面梳理,可以看出在體現“讀者意識”要求方面,呈現四種形态。首先題目明确規定寫作對象即讀者。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二組習作題: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寫完後,可以讀給你寫的那個人聽,請他評一評寫得怎麼樣。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習作題:寫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心裡話。寫完後讀給爸爸媽媽聽,和他們交換意見。其次,習作題在要求中已經明确指定了讀者。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四組習作題:先交流一下各自的日記,再寫觀察日記,寫好後讀給同學聽。六年級上冊第一組習作題:三個題目讓學生選擇,分别提出了“寫後交流”“講給同學聽”“與大家分享”等要求。再次,習作題目明确指向生活交際的。例如六年級下冊第六組習作題:寫臨别贈言、倡議書、建議書、給外地親友寫一封信。四年級下冊第五組“口語交際·習作”: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寫下來。辦一期“熱愛生命”為專題的牆報。最後,習作題規定了虛拟的讀者。例如六年級下冊第四組《賣火柴的小女孩》作業之一:寫幾句話送給那位“賣火柴的小女孩”。三年級上冊第八組《給予樹》小練筆:我要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當然,還有一部分習作題目沒有讀者方面的要求。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一組習作題:寫一寫家鄉的景物。四年級上冊第五組《頤和園》的小練筆:我要學習《頤和園》的寫法,記一次遊覽活動。五年級上冊第四組兩道題讓學生選一道寫,一是用一兩件事寫小夥伴;二是續寫。二者都無讀者方面的提示或要求。 弄清課本中的習作題目在“讀者意識”方面的呈現形态,有助于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分别予以落實。 三、逐步構築學生習作的“讀者意識”,提高習作教學的水平 構築小學習作的“讀者意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簡單化地、概念化地直接點明并無多大的作用。要根據課标的要求,循序漸進有步驟地滲透、引導,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内化、升華,從潛在的、朦胧的意識逐步強化為清晰的、自覺的意識。 1.在閱讀教學中滲透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滲透習作“讀者意識”的培養。在引導學生弄清文章寫什麼、怎麼寫的基礎上,對“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為什麼要這樣寫?”做一些探讨,也會涉及習作“讀者意識”的滲透。比如于永正老師教學蘇教版二年上冊《一株紫丁香》一課時,在“背誦課文,體會情感”的環節中,于老師為學生伴舞,并以這首詩歌的寫作對象——教師的身份進行旁白,與學生的背誦相呼應。 兩生(齊背):……你聽,你聽,綠葉兒在風裡沙沙地響,那是我們給你唱歌。 師:嗯,我聽見啦! 兩生(齊背):你看,你看,滿樹盛開的小花,那是我們的笑臉,感謝你時時把我們牽挂。 師:我也看見了。 兩生(齊背):……讓花香飄進你的夢裡,那夢呀準是又香又甜。 師:謝謝,我這就睡覺去。(生笑) 這樣,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促進了學生的背誦,無形中又使得詩歌寫作的對象直接呈現于學生的眼前,為形成習作的“讀者意識”悄然埋下種子。 2.從說寫話訓練抓起 構築小學習作的“讀者意識”不僅僅是高年級的任務,低年級的說話、寫話訓練,就已經含有“讀者意識”的因素,也就是給誰說話,給誰寫話的問題。因為對象不同,說話的口氣、内容也會有所區别的。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3課《動手做做看》課後作業“說說寫寫”以小泡泡的形式出現:①伊琳娜聽了朗志萬的話,可能會說……②我要把想到的話寫下來。——說話給誰聽?當然是朗志萬。讓學生明确這一點,學生就會明白要把自己當作伊琳娜,以伊琳娜的口吻寫出她可能會說的話。在說話、寫話訓練中不斷傳遞“說話、寫話要看對象”的觀念,有助于學生在根據要求順利完成相關練習的同時逐步地形成習作的“讀者意識”。 3.強調進行交流 交流可以促進學生對習作意義的認識,讓學生覺得習作真正有用處。強調交流,可以有助于學生走出習作的“象牙塔”,從封閉式習作走向開放式的言語交流習作。教師要根據習作自身的要求創造條件,給學生提綱交流的機會與時間,引導學生學會交流,真正讓交流發揮作用。首先是在“讀”與“聽”中交流。比如可以讀給所寫的對象聽,讀給爸爸媽媽聽,讀給同桌聽或其他同學聽,同桌之間交換看習作……其次是指導學生學會客觀評價他人的習作,哪怕是隻言片語,有評價才是真正的交流。三是利用各種平台進行交流,尤其要發揮網絡的優勢,擴大學生習作交流面,增加學生習作的讀者群,讓更多的讀者參與學生習作的評價與交流,使得習作者在交流中獲得成就感、自信感,養成樂意與他人分享習作快樂的習慣,逐步強化習作的“讀者意識”。 4.注重有機結合 努力将習作教學與生活實際需要、與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是構築學生習作“讀者意識”的有效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增加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與生活結合學語文,這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重視語文實踐性的同時,結合落實學生習作“讀者意識”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有效完成習作教學任務也是重要的保證。(1)凡是習作題目中有“展示台”、辦牆報、編習作選、作品集等要求的,教師均要在教學過程中予以落實,隻有這樣才算是全面完成課本中習作題的教學。也隻有這樣,才能促進習作交際功能的發揮與習作“讀者意識”的培養。那種隻顧完成習作,将這些“交際、交流”的要求置之不理的做法,隻能讓習作教學成為“半拉子工程”。(2)像臨别贈言、倡議書、建議書、發言稿、寫一封信、演講稿、活動總結等具有直接交際作用的題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組織相應的活動,引導學生真正把習作加以運用。(3)在開展班級、少先隊活動時,有機結合寫作。比如結合開展藝術節、運動會等學寫通知、海報、廣告語、廣播稿等;結合植樹活動、捐款捐物活動等寫倡議書。(4)結合生活實際需要,指導寫實用文。進行這樣的習作訓練,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的讀寫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對習作實用功效的了解,進一步形成“讀者意識”。 5.立足巧妙轉換 對于課文中沒有明确的讀者對象(或讀者對象很模糊)的作文題,要努力轉換為有讀者對象;對于虛拟式交流的練習題目,要創設具有現實交流對象的情境。盡量減少純訓練性質的練筆與習作。 (1)變虛為實。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6課《燕子專列》課後小練筆:我想對貝蒂說幾句話,再寫下來。這是上文提及的“規定了虛拟的讀者”的題型,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變虛為實。教師可創設交流情境,教師當貝蒂,讓學生對教師說;或請學生當貝蒂,同學間進行對說,然後再寫。也可以改造題目,讓學生先寫自己的話,再寫貝蒂的話。這樣,原本虛拟的讀者就變得現實化,學生明确了習作的對象,寫起來也就容易一些。 (2)變模糊為清晰。課本中有些習作題目中讀者對象是模糊的,教師就要設法使其清晰化。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組習作題:寫敬佩的一個人;五年級下冊第七組習作題: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如果要求學生寫完習作後讀給所寫的人聽或請他(她)看;或讀給其他同學聽,讀者對象就顯得清晰、明确。 (3)變無為有。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組習作題要求寫自己學習某種藝術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和感受,也可寫自己喜歡的一件藝術品,或一次藝術欣賞活動。從題目中很難看出具體的讀者對象,或者說讀者對象是很泛的。這樣的題目,教師可以分别處理,比如針對要求“寫自己學習某種藝術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和感受”,可以指導學生以向長輩彙報自己的成長的口吻來寫,将讀者對象定為長輩;針對要求“寫自己喜歡的一件藝術品”,可以指導學生以給顧客介紹的角度來寫,将讀者對象定為顧客;針對要求“寫一次藝術欣賞活動”,可以指導學生以給班上其他同學介紹的口吻寫,将讀者定為班上其他同學。或者可以以辦牆報、出專輯的形式來體現讀者對象。 6.貫穿于習作教學的全過程 構築學生習作的“讀者意識”,除了上述措施外,更要注意貫穿于習作教學的全過程。(1)在指導中點撥。除了一些諸如縮寫、擴寫、續寫之類純練習性質的習作外,多數的習作指導中,教師必須在讀者對象上予以必要的點撥,比如指導學生認真考慮:“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寫給誰看”“自己要以怎樣的身份,用什麼樣的口氣寫”“怎樣表達才能達到目的”等,潛移默化地進行習作“讀者意識”教育,讓學生逐步從寫給自己看、教師看,到寫給父母看,再到寫給同伴看,直至寫給衆多的讀者看。(2)在講評中強化。講評環節是促進學生形成“讀者意識”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努力改變自己是學生習作唯一讀者的狀況,利用各種平台,尤其是網絡平台,增強習作的交流性質,擴大“分享與交流”的層面,讓學生參與到對其他同學的評價中來,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習作讀者的真實存在,從而強化學生的“讀者意識”。 (本文選自《語文教學通訊C》,2016.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