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TME 教育越來越火,國内相關的課外興趣班也風生水起。STEM 教育來自美國,它是科學 (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 和數學 (Mathematics) 的英文縮寫。但是它真正重視的不是這裡面的某個學科的具體内容,而更傾向于這些學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今天,來看看一位曾做過親子老師的愛貝睿用戶對 STEM 教育的理解吧。
文 | 馬樹波 來源 | 成長型父母
Dr.魏曾說過:″STEM教育的目的是創造一種跨越所有學科之上的「元學科」,通過它來教你如何運用知識探索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
所謂的「元學科」,可以理解為它甚至比孩子們學的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更重要的基礎。它完全可以融入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說,把前人總結的那些重要學科中特定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盡可能早的傳授給孩子。
「元學科」究竟包含些什麼呢?
認知科學家陽志平老師在總結「21 世紀元學科」時,認為所謂「元學科思維」由兩個黃金三角形構成:
●第一個黃金三角形是古典教育:以古典哲學為基礎的理性思維、數學思維、以文學詩歌藝術為代表的美學思維。
●第二個黃金三角形是未來教育:以現代認知科學為代表的理性思維、以計算機科學為代表的計算思維、以網絡科學為代表的複雜思維。
瓦格納在《教育大未來》中也介紹了未來人類的「七大生存技能」
●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元協作的能力和以身作則的意識
●敏捷性和适應性
●積極性和創業精神
●有效的口頭、書面和多媒體表達能力
●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
●好奇心和想象力
可以看出,這些「元學科思維」或「生存技能」的底層都是對思維方式的重視。這與 STEM 教育的宗旨不謀而合,那麼如何開展 STEM 教育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
其實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很強。舉個例子,弄一個小碗裡面盛上大半碗水,再給孩子一個吸管,他就能玩一會。這是多麼簡單而平常的道具,可是孩子好奇。甚至,在我們大人看來有點不可理喻的幼稚,但是又有什麼呢?好奇心才是創造力的推動力。
所以,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要保護好孩子的這份好奇,不要去打擾,也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嘲笑,去接受孩子因此而犯的錯,去鼓勵孩子犯錯。
将孩子的好奇稍微深入的引導,比如,提醒孩子吸管在水裡變彎了,或者和孩子在水裡面放一點肥皂沫,可以吹一些氣泡。
對于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我還想多說一句。2011 年的一項研究表示,如果你給孩子玩玩具之前,指導他們說「我給你解釋一下這個怎麼玩」,這通常都會降低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的主動性。
所以,我們可能要多注意一下,該如何不去以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态和孩子相處。其實,我們大人也讨厭這種行為。
認知心理學家羅歇爾·格爾曼(Rochel Gelman)認為,想學習完全陌生的概念比較困難,但借助已經熟悉的知識去學習則要容易得多。而那些已經熟悉的知識就像已經開辟的小路一樣,能帶我們走得更深。這些小路就是「學習路徑」。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蝌蚪的成長變化,我覺得以這個為例再好不過了。和孩子一起,從蝌蚪很小很小的時候養起。從它的生長所需的食物、空氣等開始觀察;到它外形的變化;觀察它不同時期的食物變化;如何移動;去查它的遠親、近親等等。從最初隻知道它是一個可以長大的小生命,到最後它的一切一切。
這是一個持續性的研究過程,孩子在這個完整的過程中會收獲很多很多。但是,萬一情況不允許做如此漫長的一個研究,格爾曼也給出一些相對獨立的适合孩子學習的「學習路徑」:
●生物的生長和周期變化(比如帶孩子養蠶,觀察蠶的生長發育)
●生物如何移動(比如比較人是如何直立行走,而烏龜是怎麼爬行的
●生物和非生物内部構造的不同(比如比較玩具機器人和人體構造的不同)
●非生物是如何變化的(比如冰川消融)
●結構和功能(比如動物不同的牙齒形狀和飲食習慣之間的關系)
●差異和分類(比如變溫的冷血動物和恒溫動物的區别)
格爾曼認為最好的方式不是讓孩子一次性把他們全部學一遍,而是圍繞一兩個核心概念深度學習幾個月,讓孩子沉浸在相同的主題下,然後換一個概念再學幾個月。研究發現,孩子在更長的時間周期去思考同一個概念,這樣他們更能學到東西。
同一個主題,學習的方式可以多變。跟孩子一起讀讀繪本;看看科學紀錄片;在家裡做做小實驗;去動物園、自然博物館親眼觀察;把觀察和感想輸出成作品;不同形式的學習也有利于孩子加深理解和感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