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總共有十六個皇帝,洪武帝朱元璋駕崩後被安葬在南京,消失在大火中的建文帝則不知所蹤,明代宗朱祁钰則被葬在景泰陵中。除了這三位之外,其餘,的十三位明朝皇帝均被葬在十三陵中,十三陵之名也正取自這十三個明朝皇帝。
朱元璋統治時期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所以,在其駕崩後理應被葬于南京;朱允炆則在靖難之戰中生死未蔔,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自朱棣遷都燕京後,包括朱棣在内的十四個皇帝中有十三個都被葬在十三陵中,那麼,為什麼朱祁钰卻被葬在别處呢?
說到這就不得不說說朱祁钰和他皇帝哥哥朱祁鎮之間的恩恩怨怨。
朱祁钰并非太子,也不受先皇待見,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被送出皇宮生活。原本以為,自己一生無緣皇位的朱祁钰,卻在陰差陽錯中得到了機會。1449年,瓦剌南侵,為了抵禦侵略者,宦官王振挾持英宗朱祁鎮,強迫其禦駕親征,率五十萬明軍與瓦剌軍決戰。
雙方交戰後,朱祁鎮淪為瓦剌人的俘虜,瓦剌人以皇帝的性命威脅大明,希望朝臣妥協。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免受侵略者要挾,文武百官擁立朱祁钰為新帝,并尊被俘的英宗為太上皇。朱祁钰上位後,勵精圖治,任用包括于謙在内的一批能臣。
之後,他幾番粉碎瓦剌人的陰謀,保護京城周全,瓦剌人連番慘敗後将英宗放還。
朱祁钰登基時,時局大亂,京城中流傳着各種謠言,甚至,有人打算舉家遷往南京避難。文武百官圍繞與瓦剌決戰還是遷都争得不可開交。翰林院徐有貞上奏道,天象又變,應将首都遷往南京,避免與瓦剌發生沖突。
當時的主和派官員紛紛支持徐有貞,隻有于謙等人持反對态度,于謙覺得,明朝宗廟、陵墓都在京城,不能輕易放棄。北宋便有南遷的先例,那便是亡國的先兆。在朱祁钰的主張下,遷都的計劃被廢止。
朱祁钰下令所有邊關将領不得聽信哇啦人妖言惑衆,若有瓦剌人以英宗作要挾,不可交出贖或開門投降。在代宗的主持下,邊防逐漸穩定,瓦剌人的陰謀失敗,氣急敗壞之下起兵進攻京城,朱祁钰派遣大将于謙等人,嚴整軍容、安撫百姓、鞏固城防。
最終,他們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趕走了瓦剌軍隊,守住了京城。
原本,朱祁钰并沒有當皇帝的意思,但是,在坐上龍椅後逐漸嘗到了權力的滋味,不想将權力交還給歸來的兄長。為了防止英宗複辟,朱祁钰将朱祁鎮軟禁在内宮中,隔絕了英宗與外界的聯系,兄弟二人就此結下梁子。
1457年初,朱祁钰身患重疾,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百官上朝連續幾天看不到代宗的影子,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正當此時,英宗的心腹石亨等人抓住機會,發起政變,将被軟禁在内宮的英宗接回,重新登基複位,同時,廢掉了卧床的朱祁钰。
那些在代宗掌權時上位的官員紛紛被撤職,曾效忠于英宗的大臣官複原職。重新上位的英宗時刻不忘軟禁之恥,朱祁钰垮台後病情加重,朱祁鎮禁止禦醫替其診治,眼睜睜的看着弟弟病入膏肓,最終,死在了病榻上。
史學界關于朱祁钰的死因衆說紛纭,有人說他是因為久病不愈病死的,還有人說是朱祁鎮命貼身太監用一卷白绫将其吊死的。史籍中并無詳細記載,所以,代宗之死成了未解之謎。從史料看,僅有兩處明确記載了朱祁钰被害:
一為陸釴在《病逸漫記》中寫到:“景泰帝之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另一則為查繼佐在《罪惟錄》中記載:“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監蔣安希旨,以帛扼殺王,報郕王薨。”乾隆帝曾為景泰陵立碑題辭,題辭中說代宗“子亦随死,終于殺... ...實所自取耳。”
史籍記載,雖然英宗并不醫治朱祁钰,卻在朝堂上屢次提到朱祁钰的病情。在英宗複位後的第三天,更是當着文武百官的面說道:“弟弟的病情有所好轉,已經能吃些粥食了。”群臣聽後一語不發。因為有這些記載,所以有許多人都覺得英宗包藏禍心,代宗之死與其有直接聯系。
不久之後,于謙等當初擁立朱祁钰的大臣,紛紛被明英宗以謀逆之名處死,景泰朝自此結束。
朱祁钰在位時,曾在天壽山為自己修建了一處皇陵,朱祁鎮上位後,根本不承認弟弟的皇帝身份,不但,将朱祁钰為自己準備的皇陵搗毀,甚至,還以藩王的身份把他斂葬在玉泉山上。所以,朱祁钰也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英宗駕崩後,他的兒子朱見深登基,朱見深覺得叔叔當年接回父親功大于過,不應該被降低身份以王的規格安葬。他為了紀念代宗,恢複了代宗秉政時期的景泰年号,還翻修了玉泉山的景泰陵,讓朱祁钰能夠以帝王的身份下葬。
嘉靖時期,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改建,還把綠瓦統一換成了隻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是,景泰帝的遺體始終沒有遷入十三陵原建的壽陵中。
正因如此,明代宗最終并未被安葬在十三陵中。
參考資料:
【《明英宗睿皇帝實錄》、《病逸漫記》、《罪惟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