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
過去中醫沒有“慢性氣管炎”的名稱。老年的咳嗽氣喘,多從“痰飲”中的“支飲”論治。講到辨證,離不開寒熱虛實,臨床表現往往是虛實、寒熱錯綜夾雜,很難截然劃分。但老年人屬虛寒的較多,實熱則屬兼因或标症,因此老年慢性氣管炎的治療,偏重在虛寒方面。
老年咳喘,體質總是虛的,虛就容易受邪,所以最易感冒,由于感冒而引發,這種病的内因是虛,外因是邪。《内經》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時又說:“虛而受邪,其病則實”。因此,虛和實不能片面、孤立地來看。大概暴發時先治邪、實,久發的要治其體虛;初發時屬寒的多,應當用溫開法(有熱的可兼用清涼);久發的常屬寒郁化熱,治法上應當溫清并用。
這種病大多發于秋冬季節,遇寒就增重,所以用溫開的治法是主要的。至于在春夏季節也發病,那就以寒郁化熱為多,可在溫化中兼用清涼的治法。
例如古方“小青龍湯”是溫宣的方子,“小青龍加石膏湯”就是溫宣兼清的方子。這兩張方子,如果用的恰當,都有一定療效。又如“厚樸麻黃湯”的治療咳逆上氣、脈浮(“上氣”是喘的意思,“脈浮”表明外邪未退),方中用麻黃、細辛解表定喘;厚樸、杏仁降氣平喘;幹姜、五味子止咳,這兩味藥都是主治咳逆上氣的,五味子益氣溫斂,幹姜溫開,兩者同用有很好的效果;半夏化痰;石膏清熱;小麥和中。這一方之中就包括了解表、平喘、止咳、化痰和清熱等幾種方法。再如“澤漆湯”的治療咳逆、上氣、脈沉,那是表邪漸解,要兼顧正虛,所以用紫菀、白前止咳平喘;半夏、澤漆洩化痰水;桂枝、生姜溫開;黃芩清熱;人參、甘草扶正補虛。一方之中也包括了扶正、祛邪、化痰、溫、清等法。“厚樸麻黃湯”與“澤漆湯”用脈浮、脈沉來區别有邪、無邪,雖不一定可靠,但對辨證是有啟發的。
以上是病情複雜,綜合治療的方例。至于單純偏溫的,以“射幹麻黃湯”為最好(麻黃、射幹、紫菀、款冬花、細辛、五味子、半夏、幹姜、大棗)。
上述各方都是在發病階段使用的。個人的體會是:治療上很少有一定不變的類型,隻有初、中、末期的分别。大體上初期是重在祛邪,中期要邪正并顧,末期着重于扶正。在臨床上,純寒宜溫的有,溫而兼清的也有,純熱宜清的就很少(這是個人局限的體會)。至于純宜清潤的,則是肺燥肺痿,咳逆上氣,少痰無痰,或者吐的是涎沫,那是屬于“麥門冬湯”、“清燥救肺湯”一類的證治,這是否也算“慢性氣管炎”的範疇,可以研究。
關于治療咳喘的驗方,臨床上用得很多。自己沒有用過的不說,已經用過的如“定喘湯”(有麻黃、款冬花、桑皮、黃芩、蘇子、杏仁、甘草、銀杏肉、半夏等),對寒郁化熱的很有效果,這是《證治準繩》的方子。“黛蛤散”用麻油調服,治療咳嗽、面浮,是宋代草醫的單方,我曾用來治療咳喘痰内帶血,合“瀉白散”煎服,也屢屢有效。體虛,喘得厲害,但咳嗽輕微,汗多的,用“生脈散”煎湯,化服《局方》牛黃丸一粒。陽虛咳喘、痰鳴的病人,借用“陽和湯”的方意,用熟地、麻黃、鹿角霜、甘草、白芥子再加紫菀、款冬花、白前、蘇子、杏仁等,也有效果。但沒有大量的病例,不能說明問題,僅供參考。
對于炎症的證治,我從前望文生義,以為消炎就等于清熱。有人認為祛寒也是消炎,發汗也是消炎,我覺得也有一定道理。這裡隻談夾熱和化熱的治法。從前用這一類藥物,不論石膏或黃芩,都是和麻黃、細辛等辛溫開洩藥同用的。唐代許敬宗認為:用藥隻宜單味,“力專氣猛”,效果好,多味同用,就有牽掣。宋代寇宗奭卻認為:病久夾雜,必須複方。我認為應從兩點論來分析問題,兩種說法,各有所宜,不可一概而論。
至于宣肺、肅肺、清肺、潤肺的藥物,宣肺如麻黃、牛蒡等;肅肺如桑皮、枇杷葉、杏仁、蘇子等;清肺分兩種:一是清養肺陰,如沙參、麥冬、花粉、玉竹等;一是清瀉肺熱,如桑皮、地骨皮、黃芩、馬兜鈴等。潤肺也分溫清兩法:清潤法即在上述清養肺陰藥中再加阿膠、百合等;溫潤法如《時病論》用紫菀、百部、款冬、松子仁、杏仁、陳皮、冰糖(名“溫潤辛金法”)。“甘草幹姜湯”、“麥門冬湯”也屬溫潤之列。以上諸法大都是複用的,例如宣、肅同用,清、潤同用,清宣、潤肅也可同用。
肺燥宜潤,關于燥氣的性質,費伯雄說得很好:“燥者幹也,對濕言之。立秋以後,濕氣去而燥氣來,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所以臨床上治燥咳,有溫潤、涼潤二法:寒燥在表用“杏蘇散”(蘇葉、杏仁、前胡、茯苓、半夏、陳皮、甘草、桔梗、枳殼、姜、棗),《溫病條辨》:“燥傷本髒——肺,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脈弦,無汗,杏蘇散主之。”燥熱傷肺用“清燥救肺湯”(桑葉、石膏、人參、甘草、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人參可用太子參或沙參代),《醫門法律》:“氣促幹咳,無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幹燥,舌幹苔少,或痰中帶血,用清燥救肺湯”即是。
咳嗽有甚于晨,或甚于晚,如何解釋?一般來說,晨起咳嗽,痰先稠後薄的,屬肺脾濕痰;甚于晚或在午夜後更甚的屬腎虛。但這不是主要的,仍當看具體情況來決定。
關于老年慢性氣管炎“咳、痰、喘、炎”四大症的治療,個人的點滴體會:一般性治療應以化痰為主,化痰方中以“二陳湯”為主。痰多的用“六安煎”即杏仁、白芥子加“二陳湯”;夾熱的加黃芩、黛蛤散、貝母、海浮石;消痰用白芥子、萊菔子、“雪羹湯”(海蜇頭、荸荠);滌痰用“皂莢丸”、“葶苈大棗瀉肺湯”等;豁痰用枳實、郁金、遠志;滑痰用竹茹、竹瀝。滌痰法在運用時應注意體質,如果體虛久病須慎用,或以不用為好。以上所舉的藥物都是用于咳嗽痰多的,至于“礞石滾痰丸”、“指迷茯苓丸”、“導痰湯”等,一般習慣不作為止咳化痰之用,不列在内。
在支氣管炎初起的治法中,大都須包括治感冒在内,因其痰多、咳嗽、氣喘往往是感冒引起的,一般用辛溫解表或兼用清熱的藥物。至于預防感冒的方藥,着重在補助正氣,正氣勝自能衛外,外邪就不易侵犯。容易感冒的人用“玉屏風散”是好的,但也不能常服或長服(以防閉邪,或邪重則非防風所能祛),用藥方法還應根據體質需要,分别處理。另外,平時加強鍛煉也很重要。
總之,治療咳喘,中醫有幾句名言:即“治咳嗽不離乎肺,不限于肺”,“治實必顧虛,治虛必顧實”;“實喘治肺,虛喘治腎”,我認為很有道理。咳喘雖是二症,但咳久可以緻喘,喘亦可由咳引起,所以二症常難以截然劃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