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生制又叫貝爾蘭卡斯特制,是由英國國教會的貝爾和公益會的教師蘭卡斯特所開創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曾在英國和美國流行過數十年,為英、美兩國普及初等教育做出過重大貢獻。
導生的選拔和分組:
導生制的成敗的關鍵在于導生的選拔,應甯缺毋濫。教師在正式上課前應對學生的電腦水平進行認真調查科學測評,從中選拔出計算機操作比較熟練的、表達能力較強、為人熱情願意為廣大同學服務的同學做為導生,并以導生為中心,采用自由組合或随機指定的方式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以後所有的教學或實踐活動都将以導生為組長,以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對每一個組的成員,教師要進行整體微調,注意各組男女同學的比例以及各組同學的特長,最好是各組水平層次差異不要太大。
導生的培訓:
在導生制正式實施前,對導生的培訓也是很重要的。要讓每位導生明确自己的職責,并樹立為同學服務的思想,同時也要讓導生們明白,當導生對自己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對自己更深入的掌握自己所學的知識、發展自己的組織、交際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要制定基本的規範的計算機操作方法、講解操作步驟時的規範語言,讓每位導生掌握。要讓每位導生在上完課後對本組同學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留下資料,以便任課教師能把握全班同學的學習狀況,跟蹤學生學習效果。要制定嚴格的導生制度,導生需要遵守一定的紀律,比如對同學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導生組學生也要遵守一定的紀律,比如要尊重做導生的同學。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不會使導生制流于形式或無法實施。
導生制的課堂實施:
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标要清晰明确,容易為導生理解和掌握,這樣導生在履行自己職責時才會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以及自己對哪些知識需要進行補充。這裡因為我們選拔的都是有基礎的同學,所以教學内容就沒有必要對導生先培訓,而是仍由教師對主要教學内容面向全班同學主講或演示,然後由導生負責本組同學疑問的解答,而教師做為課堂整體調控,隻回答有共性的問題或導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每一節課的教學内容應精練,操作性強,要多留時間給導生和學生交流;要精選綜合型的作品讓學生在課堂上創作,在各小組間營造競争的氣氛,活躍課堂,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
導生制的意義:
借助導生的幫助,全班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都可以得到個别化的指導,使每個同學都能得到學習的幫助,實現學習目的,保持對信息技術學習的濃厚興趣。導生由于劃分了小組,小組教學的一些原則也可以應用,可以進行組間協作學習,組間對話,組間競争,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導生都是學生的同齡人,同學之間隔閡較少,有利于交流學習。導生本身也可以在中學階段就獲得不可多得的鍛煉經驗,對他們身心發展都将産生積極的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