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閱讀的是丹尼爾·克羅斯比的《行為投資者》的第一章、第二章。知道了了解大腦是投資最好的起點,學習市場曆史是最好的方法。
人是市場的基本單位
人類能進化過程中勝出,是因為人們能相互合作,是因為比蜜蜂和螞蟻在認知上更具有靈活性,比猩猩更有效地處理交往的數量,建立複雜的社會結構。
究其根源,是因為人類能針對虛構的事物進行溝通,建立共同的信仰。比如憲法、佛教、國家、貨币、金融市場……
共同信仰是我們物種成功的基石。
人習慣從衆,不講邏輯的從衆讓人類社會探索發展中受益匪淺,因為這種不講邏輯的從衆,讓人群更容易建立起共識。
但是也有弊端,《烏合之衆》裡寫過,一個單獨相處智商98的人,在進入一個群體後, 智商快速下降到這個群體的平均智商29。
所以在大家通過建立共識組建的金融市場裡,人們的行為并不是理智的,更多的是受群體行為在市場反應出的信号影響,做出不符合邏輯的行動。比如一直不知悔改地追漲殺跌行為。
在人類社會探索發展過程中,從衆常常勝過邏輯,而權益市場則是一個例外。
如果你想成為金融市場裡的成功投資者,隻了解所謂的數學模型、金融知識是無法成功的,這些都是表象。
作為人類,要有對共識的信任,但作為成功的投資者,要學會質疑共識。
你需要從深處根源上出發研究,去研究市場主體的這些“人”。
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人則是市場的基本單位。
在金融市場上,我們是一群越來越恐慌的烏合之衆。
這就是我們的大腦前面說了,作為想進入、或正在市場中的人,研究數學、統計并不是最根本的,了解市場裡的主體人是根本的。
再往深說,通過研究先了解自己才是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而了解大腦是投資最好的起點。
1.我們長久但簡單的大腦,天生不适應新興的金融市場。
我們的大腦占人體重的2%-3%,卻消耗着全身25%的能量。為了減少能量消耗,更好地生存,我們的大腦習慣從衆、走捷徑,并随時做好了行動的準備。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是為快速反應而設計的,天生不習慣精準思維。
金融市場是近400年才發展起來的,它隻占人類15萬年曆史的qm分之一。我們在這個新發展的市場裡,還是習慣用在原始森林裡的狀态生存,一有風吹草動就逃跑。所以我們一看到價格上漲就心急火燎的馬上買入,一看到價格下跌就驚弓之鳥的火速賣出。
結果,就是我們這樣時刻緊盯市場、随時行動的人的成績,遠遠不如那些買入就長時間不動的人的成績好。
基金行業巨頭先鋒領航集團研究比較了那些無變化賬戶和進行了微調的賬戶的投資收益表現。他們發現保持無變化狀态的投資收益表現明顯優于那些經常修修補補、變來變去的投資行為。
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練習,讓天生的大腦,通過後天的鍛煉适應這個市場。但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很少,更多的人是憑借着一腔熱血殺入了市場……
人類往往容易行為沖動,市場卻常常獎勵按兵不動的行為。
2.人們喜歡的是錢本身,而不是它能為我們做什麼。
損失厭惡在我們對待金錢上,表現得尤為嚴重。有可能損失一塊錢的恐慌感、痛苦、焦慮遠遠大于已經賺了20元的感覺。
同時大腦對金錢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并不會因為賺取的100百萬,就能主動停止下來享受生活,我們幻想得到更多,1000萬,1個億……
“當你把錢裝進口袋的時候,貪婪的刺激已經消失在類似于神經刺激的哈欠之下了——盡管你已得到了你想要的收益。好吧,賺錢的感覺很好;可是期待賺錢的感覺更好啊!”——賈森·茨威格
我們熱愛金錢、崇拜金錢,讓我們忘記了金錢隻是一個媒介,它沒有任何的價值,重要的是它能帶給我們的生活質量的提升。
為了獲得錢,我們會冒更大險,采取更沖動的行動,破壞更多我們自己制定的規則、底線。
3.大腦的幾種運行機制
①非理性首因效應:即更重視較早出現在列表或句子中的信息。
事實證明,人生第一次了解或學習的經驗會影響我們今後對事物的看法,這不僅真實地反映在人們的溝通中,也反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最先學到的教訓也是保持最久的教訓。
②近因效應: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于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比如,人們在閱讀文章,如果能全篇閱讀完,往往會隻記得最後的幾個觀點。而忘掉中間的觀點。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人做不到吃一塹長一智。因為他過一階段就忘了那個“塹”。
結論了解大腦是投資最好的起點
我們有限的經驗不可靠。我們需要認真地學習市場的曆史,了解這400年的金融市場的曆史上犯下的錯誤,取得成績,發現的規律,形成的原則。然後學習它,掌握它,鍛煉大腦理性邏輯思考,做出特立獨行且正确的決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