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跟我說,不羨慕别人有錢,也不羨慕别人長得漂亮,隻羨慕别人有一張“富貴嘴”。什麼叫富貴嘴呢?其實就是那種特别會說話的人。這種人說起話來,永遠能讓别人聽着很舒服,卻又能句句說到點子上。
而反觀很多不太會說話的人,本是個善良的老實人,卻偏偏經常禍從口出。感覺往往說得多,錯得多,所以到最後幹脆就不敢在朋友和同學們面前發言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存在感極低的人。其實我們認真歸納一下這些經常因說話得罪人的老實人,他們說起話來無非就是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口無遮攔型,口無遮攔這個成語出自清代文人王廷紹的《霓裳續譜·西調·風靜簾閑》,最開始并不是形容大人說話,而是說小孩子說話的風格。小孩子說話往往不分場合,很随意,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第二種是心直口快型,心直口快這個成語出自元代文代小說《羅李郎》,一般我們都把它當成褒義詞。為人率直本是好事,但怕就怕大家平時說話隻看重這個“快”字。其實說話并不是搶着說,而是想着說,在沒有想清楚之前就把話說出去,是很容易禍從口出的。
說話既不能口無遮攔,也不能搶着說,那到底該怎麼說呢?其實關于這一點,戰國縱橫家鬼谷子早就說清楚了。在其的經典作品《鬼谷子》一書中,他花了一段話來論述人應該如何如何說話。其實隻要牢記了這幾條,哪怕我們是個嘴巴笨的老實人,也一樣能做到左右逢源,我們未來的路也一樣會越走越寬,我們來看一看他是怎麼說的:
故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
這一段話,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時,應該先搞清楚,對方是哪種人,然後根據他的特點來說話。這就是說話的術,一般人經常反着用,所以才會禍從口出。
在這段話中,鬼谷子根據人的特點,把人分成各種類型。跟每一個人打交道,都需要有不同的态度。比如與本身就充滿智慧的人說話,咱們一定要旁征博引,才能真正地說服他們,讓他們認同我們的觀點。所謂智者,他本身就是懂得融彙各種信息,得出自己結論的人,所以我們就得提供給他足夠的信息和論據。而遇到那種本身就博學的人,我們就不用再和他們說很多,隻需要找出他知識庫中,那些有利于我們的論據,讓他們辨别出其中的真意。
在木桌上用閃光疊加的開放式古董書的形象
在這幾個要點中,筆者覺得最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因為人的物質環境不同,往往會更在意不同的事。對于富者來說,他更在意的是名聲和對未來的期許,所以和他們說話要高屋建瓴。但是對于貧者,他們往往在意眼前的利益,和他們打交道時,需要讓人家看到這方面,才能說到人家心坎裡。
不得不說,鬼谷子這一套說法,确實是很有見地的。細細品下來,會發現基本囊括了我們平時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場合,運用好這幾點,就能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和大家舉一個會說話的例子,中學時我們學過一篇妙文,名叫《觸龍說趙太後》。
當時正是戰國時期,秦國一頭獨大,大舉攻趙。趙國扛不住了,于是求助于齊國。齊國本有意相幫,但又怕趙國将來反水,于是便要求趙太後把小兒子送過來為質。趙太後很疼長安君,執意不肯,任憑大臣相勸她就是不肯點頭。
這時候大臣觸龍便來相勸。觸龍先是和趙太後拉家常,讓她放松戒備,然後用自己的實例說出了一個道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正是這11個字,說服了趙太後。大家看看這11個字,其實是符合和鬼谷子話術的。趙太後是個高高在上的貴人,同樣也是一個富人,和她說話如果用眼前的利弊去說服她顯然是沒用的,而是應該遵從“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的原則。
就當時的形勢來慢慢分析,然後高屋建瓴地跟她談未來,富者、貴者是極愛說将來的發展的。觸龍抓住了這一點,和趙太後談起了孩子的将來,認為要想将來長安君要想服衆,就得有所建樹和作為,這才是一個母親疼愛孩子的最佳方式,這樣便說到了點子上。
以上就是鬼谷子中說話的藝術。大家隻要在平時生活中,多加運用,相信會有不錯的收獲,也會變得左右逢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