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華南師範大學(下稱“華師”)在澳門舉行研究生學位授予儀式,1名博士生和38名碩士生身着學位服,鄭重從校長王恩科手中接過證書,正式畢業了。看着眼前的熱鬧場面,70歲的澳門中華教育會(下稱“教育會”)副會長李沛霖陷入回憶。
33年前的他想不到,與同事到華師的一次拜訪,竟開創了内地高校在澳門設立教學點的先河,此後超過70%的澳門中小學教師在當地接受華師培訓,整體師資水平顯著提升。
日前,南方 記者獨家跟随華師一行來到澳門,采訪在澳門培養出來的“華師人”,重溫這一粵澳教育合作的典型樣本,聆聽各方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下,對教育發展的新思考。
把課上到澳門去
“爸爸,祝賀你畢業啦!”鄭焯基是今年唯一畢業的博士生,剛走下舞台,隻見5歲的女兒搖着彩旗興奮地撲上來。
過去10年,鄭焯基一邊在澳門培道小學做英語老師,一邊在華師澳門教學點攻讀碩士、博士。白天時間用來工作和照顧家庭,課業重時,他淩晨1點睡早上4點起,“掐頭去尾”擠出時間鑽進書中。“華師把課上到澳門,讓我在職讀書有了可靠保障。”他說。
其實,“把課上到澳門去,提高在職教師水平”正是華師多年來在澳門辦學的樸素想法。
1984年3月改革開放初期,時任教育會秘書長李沛霖和同事奔赴廣州,寄托澳門教師群體的心聲,手握新華社澳門分社推薦信,直接推開華師教務處的門,希望華師能協助澳門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開辦教育專業文憑課程。
“當時,澳門近80%的教師從未接受過師範專業教育,教師水平低、待遇低、地位低,嚴重時每年流失三分之一的教師,直接影響到澳門教育的根基。”教育會現任會長、澳門鏡平學校副校長何少金回憶,那時澳門隻有一所東亞大學,主要面向香港和東南亞招生,澳門學生人數少,且不開設師範課程,而望向内地,更沒有内地大學到境外辦學的先例。“沒想到,華師竟然一口答應了。”她說。
經過多方推動,1984 年 8月,廣東省高教局批準華師等廣東高校在港澳舉辦高等函授教育。還提出要求:“在港澳辦函授要注意結合港澳特點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1985年3月,華師主辦、澳門教育部門和教育會協辦的教育專業函授專科班在澳門成立,成為内地大學在澳門開班的首個課程。華師為澳門在職教師“量身定制”為期3年的課程,每年4次、每次2周派出教師到澳門面授,澳葡政府承擔120名注冊教師的全部學費,其餘學員學費由熱心人士贊助。同年,華師主辦、澳門業餘進修中心協辦的中文專業函授本科班也開學了。
“第一屆開班時,我預估隻有20人參加,結果卻達到了166人,都是澳門各校的校長、主任和教學骨幹。”牽線人李沛霖當年也成了華師學生,此後獲得教育學學士學位。至此,華師作為首個在澳門開設辦學點的内地大學,創立“澳門政府行政管理,内地大學負責教學”模式,為其他内地大學所借鑒。
33年培養5000多澳門“華師人”
“進修機會來之不易,澳門教師和想執教的人們報名踴躍,我直到1990年才報上名。”何少金說,當時很多學員聽不懂普通話,就先在課上錄音,課後找人幫忙重聽複述,再補充筆記。華師文學院退休教授陳一平回憶,澳門班的講台上常擺着100多台各式各樣的錄音機,第一次見時吓了一跳。
“我當了華師澳門班3年的旁聽生。”教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澳門商訓夜中學校長鄭洪光笑着說,當時他的妻子報名培訓,但工作忙常趕不及上課,于是鄭洪光帶着錄音機去課堂,自己現場聽課,回家放着錄音再給妻子講一遍。“由于是在職培訓,當時不少學員下午6點鐘下班匆忙趕來,課上到晚上10點也來不及吃飯。”
在職培訓遲到早退情況較多,“走馬燈式”的教室一開始讓華師老師不适應。“澳門班師生之間存在文化、生活狀況等諸多不同,但相互包容和聆聽不僅化解了矛盾,雙方還結下了深厚友誼。”李沛霖說,“這正是華師澳門班33年來保持生機不間斷辦學的重要原因。”
李沛霖還記得,第一屆臨近畢業,内地大學在職培訓畢業證書上的“函授”二字,不被澳門公衆認可,被認為不正規,甚至有“隻在書信上來往培訓”的質疑聲。華師認真聆聽澳門方面意見,最後決定根據國外及港澳的慣例,将大學函授專科證書上“函授”二字換為“校外文憑課程”,将大學本科證書改為校外學士學位課程,最終消除偏見,獲得澳門社會的認可。
澳門回歸後,2000年起,華師與澳門業餘進修中心合作,在澳門建立在職兼讀制研究生授課教學點,派老師赴澳門授課與輔導,實行 “導師指導與内地研究生一對一協助”等培養方式。2007年起,華師每年在澳門舉辦學位授予儀式,為獲得學位的澳門在職兼讀研究生頒授學位。
2012年華師開設行政管理專業,為澳門培養行政管理專業人才。今年繼續開設的專業不僅有傳統的教育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還有教育經濟與管理、教育技術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共10個專業。
1985年至今,華師在澳門累計培養專科生2341人,本科生1552人, 研究生1083名,其中博士35名,覆蓋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和繼續教育培訓等多個層次和領域,更有越來越多澳門高中生把華師作為讀大學的首選。
“華附”品牌将走向大灣區
84歲的澳門教育界知名人士、教育會名譽顧問劉羨冰說,華師為澳門未來教育做出了建設性工作,走出了一條大面積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道路,後來中山醫在培訓牙醫,北京、上海、成都、武漢等城市的大專院校都參與澳門教育發展,形成官方和民間、内地和澳門的強勁合力。
如果說首創辦學需要遠見和使命感,堅持33年靠的是毅力與包容,那麼在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中,如何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少不了創新與膽識。
大灣區建設熱心者衆,目前三地28所高校已組建粵港澳高校聯盟探索發展共同體,更有不少高校建議合力創辦一所灣區大學。那麼,華師與澳門33年合作的深厚基礎,如何“升級”?
“教育是一件永遠在路上的事,大灣區教育發展,華師要繼續亮出師範本色。”華師校長王恩科說,今年7月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教師教育學院,以國際化、高品質為定位,聯合粵港澳,聯合範德堡大學等國際師範高校,探索符合多元化教育體制要求和世界卓越教師成長需求的教師教育新模式。
“華師與澳門大學計劃聯合辦學,優勢互補共同培養中英文專業學生。”王恩科說,華師以33年澳門辦學的經驗為基礎,未來要繼續主動承擔灣區和東南亞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工作,堅持“送教上門”。同時希望在香港等地發揮“華附”品牌,建立起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的高品質附屬國際學校和附屬大灣區實驗學校。
>>>三地談
專家建言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
“擰成一股繩”擦亮灣區教育招牌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教育如何發展?三地如何借助天然緊密的聯系,深化教育融合?
南方 記者連線粵港澳三地教育專家,邀請到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盧曉中,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許聲浪和澳門中華教育會副會長李沛霖同題作答。巧合的是,他們在大灣區配套政策落地、明确定位、人才技術互動等方面不謀而合。
>>>粵
盧曉中:發展思路要“升級”為一體化的大視角
目前粵港澳高校主要在招生、學術、辦學、科研等方面開展合作,但協同創新格局尚未形成,以分散合作為主,缺少戰略層面的深度互動。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要從合作轉變為融合的“升級版”,這意味着,從以往着眼區域各主體自身利益目标、以取長補短為特征的合作發展,向着眼區域群體、以優勢互補為特征的一體化發展轉變,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搭建融合平台,形成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
因此首要的是,從頂層設計方面健全相關配套政策法規,結合産業需求,對整個區域高等學校進行角色和結構的合理定位。建立信息及時交流的互通平台和資源的共享機制,同時逐步開放三地的高等教育投資市場,鼓勵民間資金投資或通過資本市場籌集教育發展資金等,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大灣區的核心是創新和服務,從遠期看,大灣區需要一大批既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熟悉内地及港澳經濟體制、法律法規、行業标準、技術規範、服務管理的實用型人才,因此三地可訂立特定的高校人才聯合培養方案等,推動大灣區形成人才高地。
>>>港
許聲浪:産學研優勢互補帶來更多可能
近幾年粵港澳三地高校在教學和科研上的合作更加頻繁,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三地高校深入交流互通有無的主動性。
我認為,未來粵港澳大學融合發展尤其在産學研上,有很大的空間。香港高校與廣東高校有很強的互補性,香港高校國際化程度和科研創新實力較強,還計劃建立高端研究基地,從全球吸納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頂尖研究落戶香港進行培育;而廣東高校有完備的科技成果孵化基礎和産業化條件,各具優勢将為大灣區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接下來,三地高校大規模融合的趨勢明顯,因此建議在辦學、科研合作基礎上,盡快出台具體的配套做法。同時希望在深圳落馬洲河套地區等地區,将科研人員、配套工程設施,以及金融、法律等服務集中起來,打造産學研一條龍園區,讓高校的創新成果在大灣區更充分轉化,産生更多的“大疆創新科技”。
在青少年培養方面,我建議廣東大型科技企業開展面向港澳青少年學生的夏令營活動,讓他們盡早接觸内地科技發展成果,增強其國家認同。
>>>澳
李沛霖:抱團發展形成有特色的灣區教育集群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教育界要單幹還是抱團發展,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樂見在政府的協調下,三地教育資源“擰成一股繩”,各展其長,逐漸在全球範圍内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的突出優勢。
目前内地“雙一流”、廣東高水平大學建設正在火熱開展,香港高校科研實力矚目,澳門高校“小而精”積極追趕,因此,建議三地政府要看清自身教育特點,每所高校也要思考自己的“拳頭優勢”,通過整體考慮和差異化定位,聯合起來有分類、有計劃地共建一流特色學科群。在學科群中,重點高校帶隊領跑,其他各層次高校在跟跑中不斷創新發展,讓灣區高校逐漸在良性競争中有追有趕、互通有無。
我們希望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内的高校差異化、國際化發展,形成有特色的大灣區教育集群,進一步提升區域競争力。
【記者】姚瑤 發自澳門
【通訊員】李宇紅
【校對】曹柏英
【作者】 姚瑤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南方号~教育~廣東教育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