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孟子他老人家認為不孝順的表現有很多種,但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是最不孝順的。“無後為大”,這裡指的無後并不是說沒有後代的意思,而是指沒有盡到後輩應盡的本分。
這句話的含義是不孝順的表現有很多種,但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則是其中最大的不孝順,三是代表很多種的意思。那麼這句話是怎麼演變成今天的含義呢?這就和東漢末年的一個叫做趙琦的人有關了。他首先将《十三經注疏》中這裡的後注釋為後代的意思,後來又把孟子的這句話解讀為了,“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按照這裡的理解,古人說的三大不孝分别是:
1,明知道父母有錯,還是一味的順從陷雙親于不義。
2,家裡貧困無法供養父母,還不知道去讀書做官。
3,不娶妻生子,斷絕祖先血脈,。
而在這三件事中以沒有後代為最大,後來才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在這句話也就成了很多父母們催婚的口頭禅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