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魯迅先生說:
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闱秘事。
而我們今天看《紅樓》,大約是想在字裡行間,看到自己,和身邊的人。
《紅樓夢》第73回,邢夫人從傻大姐處得到繡春囊,大張旗鼓地跑到王夫人面前“示威”。于是,氣急敗壞的王夫人招來鳳姐,成立臨時“檢查組”,便有了“抄檢大觀園”。這一回可以看做大觀園的轉折點,從此進入了風雨飄搖的時代。
邢夫人此舉,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作為榮國府的實際管理人,對于大觀園具有行政及道德監管責任的王夫人自然不能坐視不理。但随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給予“舉報者”滿意的答複?
“明查”還是“暗訪”
其實,鳳姐一開始并不贊成大規模抄查,而是更傾向于“暗訪”。她向王夫人進言:“且平心靜氣暗暗訪察,才得确實,縱然訪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但王夫人的政治水平顯然要比王熙鳳高得多。王熙鳳考慮的是解決問題,最終找到“真兇”。她認為不需要弄得興師動衆,讓賈母知道了反而不好。但,王夫人恰恰就是要将事情鬧到盡人皆知——她也很無奈,邢夫人當面挑釁,她如果不作為,不讓“老太太知道”,保不齊邢夫人直接告狀告到賈母那裡。所以,雖然鳳姐已經向王夫人分析了繡春囊的所有者很可能不是大觀園裡的丫頭,王夫人對這番推理也表示認可,她還是不得不查。說到底,王夫人和王熙鳳,一着眼形式,一追求結果,這就是“老闆”和“下屬”的眼光不同。
被查抄的都有哪些人
“抄檢”的執法者、對象和整個過程也很有意思。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住在大觀園裡的有——寶玉、寶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外加李纨和妙玉。
所以為了避嫌,檢查小分隊以住在園外的王熙鳳為首。但看得出王熙鳳自始至終不贊成這一行為,屬于被動執行。重要人物是王善保家的,她是邢夫人方面的“特派員”。很大程度上,抄檢大觀園就是抄給王善保家的——并通過王善保家上報邢夫人——看的。不過因為邢、王兩支勢力常年的矛盾,王善保家的的日子并不好過。(關于“抄檢”一事是邢、王兩股勢力的一次正面交鋒,很多地方都已經提到,這裡不再贅述)。
抄檢對象,首先是沒有查栊翠庵,甚至沒有一筆提起,就好像栊翠庵不在大觀園内一樣,應該是考慮到神佛特殊性的緣故。李纨也是一筆帶過,孀居之人,李纨很懂得避嫌,的确不會有什麼收獲。而且,在李纨處也不能有收獲。李宮裁的貞潔是甯榮兩府共享的“榮譽證書”,不能自己毀了。動靜最大的是寶玉和探春,但這兩處恰恰是最幹淨的,雖然鬧得沸反盈天,其實什麼也沒有查到。後來晴雯被逐,和抄檢大觀園并無關系,隻是王夫人看她不順眼罷了。——可見,有人不喜歡你,要整治你,有時候并不需要太多理由。
林黛玉的“嫌疑”
有意思的是黛玉,很多人忽略了,在黛玉處搜到了“兩副寶玉常換下的寄名符兒、一副束帶上的披帶,兩個荷包并扇套……”一大堆東西。這可以說是整個“抄檢大觀園”中最大的收獲了。這些東西的定性可大可小。可以是錢财方面的,“荷包”、“扇套”之物更涉及私情(參見寶黛《讀西廂》及黛玉看到金麒麟時的心理活動),而且這一切都直接指向小姐黛玉(可比後面司棋、入畫的罪名嚴重多了)。所以,王善保家的馬上“得了意”。對此,王熙鳳還沒等黛玉、紫鵑開口,馬上幫忙解釋,解釋其實很無力,但王熙鳳動用自己查抄小分隊隊長的身份決定“撂下再往别處去是正經。”——有點落荒而逃的意思。
為什麼這樣做?因為黛玉是老太太“心尖上”的人,而王熙鳳也是老太太的親信。而且,“抄檢”一開始的目标就定位“丫鬟們”。小姐們還是需要給予充分保護的。寶钗的蘅蕪院沒有查,理由也很站得住腳:“豈有抄起親戚家來的”。寶钗處會不會有問題?沒有人知道。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是:萬一翻出了什麼不該看到的,大家都沒法收場。耐人尋味的是,抄檢第二天,寶钗就提出搬出大觀園——為了避嫌,也可能是避禍。
為什麼倒黴的總是她們倆
不出任何人意料,倒黴蛋依舊還是一貫倒黴的迎春和惜春(的丫頭)。司棋的繡春囊屬于“作風問題”;入畫的銀子屬于“經濟問題”。太陽底下無新事。
她們理所當然要倒黴,因為她們自始至終是邊緣人物,沒有背景也沒有靠山。
高調地抄檢了一圈,總不能一點收獲也沒有,不然報告也沒法寫。拿這兩個倒黴姑娘“作筏”,再安全不過了。何況,這其中還牽涉到邢夫人與王熙鳳的私怨。王熙鳳讀信及後面諷刺王善保家的那段,恣肆淋漓,近乎輕狂,絲毫不顧及迎春的顔面。平時,王熙鳳對于老實巴交的迎春還是挺照顧的。但此刻,她嘲笑着王善保家的時候,腦海裡浮現的一定是邢夫人那張發青的臉吧。
轟轟烈烈的抄檢大觀園結束了。“舉報者”邢夫人自己打了自己的臉,王夫人算是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有沒有人注意到:即使查到了繡春囊的主人司棋,但大家都沒有發現她原本就是繡春囊的所有者。
從一開始,行動的目的就不是為了找出真相。
文|聞韶
更多鍊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