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事之師。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後人将“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意在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典故: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出公實際上成了傀儡。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隻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公元前452年,晉出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裡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于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表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别。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隻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隐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