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4 02:48:06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滕王閣序落霞的意思是)1

前兩天寫文時,寫到了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最出名的一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朋友很執着地說我寫的不對,特别是“落霞”的解釋,不應該說是晚霞,而是零星的飛蛾。

說真的,我不能說他是錯,畢竟确實有學者認為文中的“落霞”是指飛蛾,而非晚霞。

有這樣觀點的人,可有的佐證應該就是南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辨霞鹜》中“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和宋代俞成《螢雪叢說》的“然而‘落霞’者,乃飛蛾也”

但是我們上學時學到此篇時,教科書上的作解卻是“晚霞”,詩文的解說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教科書所采的理解,至少是對少年感悟詩文之美有利的。

而以個人拙見來說,也更認同“晚霞”之說。為何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去論證。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滕王閣序落霞的意思是)2

一、 序的上下文的理解。

這點應該是最簡單,我們首先看看這一句出現的前後文是什麼。

“雲銷雨霁,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上句之意,是指秋天傍晚下過雨的天空剛剛放晴。彩徹區明中的一個彩可知色彩絢麗。也隻有晚霞拖曳天空之際,才有彩色。接下來便是“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而在其後的“漁舟唱晚和雁針驚寒”一個點明了晚,一個點明了秋。在古詩中,漁舟和大雁多是一種孤寂蒼涼的描寫。

比如很出名的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和晏殊的《訴衷情》“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從這裡可知“落霞”的上文暗指霞光炫彩的傍晚,下文也是指秋天曠遠遼闊的傍晚,所以沒有理由中間寫的是一種飛蟲。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滕王閣序落霞的意思是)3

若是再從全文來看,也不會是飛蛾。

上文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凫渚,窮島嶼之萦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裡寫的是遠景,否則他是看不到島嶼之萦回和岡巒之體勢的。

下文更是直接寫道“窮睇眄于中天,極娛遊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和“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王勃寫這篇序作的時候是站在高處望着遠處。

而“落霞”之前寫的“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纡其駭矚。闾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寫的都是大場景,而“落霞”若是指飛蛾,王勃站在那麼遠的地方是看不到的,若是他都能看到飛蛾,這數量之衆想來隻有驚駭,哪裡還有美麗可言?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滕王閣序落霞的意思是)4

二,論證不詳

對于認為“落霞”是飛蛾的朋友,《能改齋漫錄·辨霞鹜》中是這樣寫的

“梁江淹《赤虹賦》雲:“霞晃朗而下飛,日通而上度。”張說《晚景》詩雲:“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飛。”凡淹說所謂霞飛,則雲霞之霞也。王勃《滕王閣序》曰:“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土人雲:“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之間,皆紛紛堕于江中,不究所自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似配鹜耳。”不知者便以為雲霞,則長天豈可與秋水同色也哉。予又按,孔穎達曰:“野鴨曰凫,家鴨曰鹜。鹜不能飛騰。”故鄭康成注《宗伯》雲:“鹜取其不飛遷。”李巡亦雲:“凫,野鴨名。鹜,家鴨名。”然則鹜本不能飛耳。論文雖不當如此,要之作文者,亦不可不察也。”

首先此篇為《辯霞鹜》既然是辯那就如同時我們兒時學的《兩小兒辯日》各抒己見來辨别太陽何時遠近一般,但是辯到最後也得不出一個正确的答案。

其次,文中明确地說了一句“土人雲”。土人有指當地人也有指文化不高,不入流人的意思。

1、 當地人之意。

他們認為落霞是飛蛾,可是王勃并不是當地人,當時他隻是路過,能知道當地一種飛蛾叫霞蛾的可能性太低了。

2、 不入流人之意

若是這種人,那麼說出的話更不可信了,他們都是底層人民,田間耕種之人,如何能登上高處看到王勃所看到的景象呢?又怎麼能理解王勃詞句的意境之美呢?他們的學識和眼界自然會影響對詩詞的判斷。

最後他們說“鹜”是不能飛的,隻是一種鴨子在水中吃飛蛾撲騰的景象被納為齊飛。這樣的場景我不知道哪裡美了?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滕王閣序落霞的意思是)5

而且針對“鹜”會不會飛也是争論不休。我們知道鹜是指鴨子,屬鳥綱。有人說鹜是家鴨,野鴨為凫。

然而毛氏雲:“可畜而不能高飛曰鴨,野生高飛曰鹜。” 《楚辭·九歌》也道“鼂騁鹜兮江臯”意思飛蟲和鹜朝着江邊高地上飛馳。

所以鹜能不能飛,亦無定論。那麼說鹜不能飛隻能與飛蛾相追逐,未免太牽強。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滕王閣序落霞的意思是)6

至于宋代俞成《螢雪叢說》此段為這樣的

“王勃作《滕王閣序》,中間有‘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句,世率為警聯。然而‘落霞’者,乃飛蛾也,即非雲霞之霞,土人呼為霞蛾。至于‘鹜’者,乃野鴨也。野鴨飛逐蛾蟲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齊飛。若雲霞則不能飛也。”

這裡寫到“鹜”不能飛,雲霞也不能飛。而且又加了“土人呼為。”記載的都是土人之語,卻來評判文人之詞,豈不可笑?

而且雲霞為什麼不能飛?雲霞在天上,随着風動,不可說飛,說什麼?反而雲霞一般都是呈撕扯逶迤之态,最像騰飛。若說霞不能飛,豈不是雪也不能說飛了?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滕王閣序落霞的意思是)7

況且古人以飛霞作詩比比皆是,就如張說《晚景》詩雲:“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飛”和王灼的“飛霞半縷。收盡一天風和雨。

吳曾和俞成都是南宋人,其中吳曾後世更是褒貶不一,他曾應試不舉,獻《春秋左傳發揮》給秦桧才謀得官職。

而其《能改齋漫錄》更非正史而是記載史詩異聞的名錄。

所以可信度不高,至于俞成的《螢雪叢說》對于《滕王閣序》的論述,很大可能是受吳曾所影響。

故而“落霞”是“飛蛾”之說,實在沒有什麼強有力的論證。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滕王閣序落霞的意思是)8

二、 詩詞的美學。

中國古代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而詩詞更講究意境美,其是指藝術形象中意與境、情與景、心與物交融契合相忖的審美境界。而詩詞對意境美更是猶如有公式一般。

對相思的描寫有落花、鴻雁、遊魚、明月、高閣和珠簾。

對送别的描寫有長亭、古道、芳草、陌上、雲帆、蘭舟。

對蒼涼的描寫有殘陽、枯木、子規、秋風、冬雪。

正所謂文中有畫,畫中有意,意有深遠。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滕王閣序落霞的意思是)9

例如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若此詩當中将枯藤換成新藤,夕陽換成朝陽,還會有凄涼孤寂的感覺嗎?

可見何詞造何景,何景用何詞,才是決定詩詞意境美的關鍵。

而《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你說五彩的雲霞對着孤鹜,天空蒼茫遼闊,晚霞絢爛旖旎美呢,還是一群鴨子争先恐後地吃飛蛾美呢?

滕王閣序最後的詩解釋(滕王閣序落霞的意思是)10

所以王勃的這一句,無論是從全文還是當時的環境來說,“落霞”都不可作零星的飛蛾解釋。隻有作五彩絢爛的晚霞來說才是符合當時的現實和詩詞的意境美。

當然,對詩詞的理解,可能每個人頭腦中浮現出來的美都不同,所以不必強求他人能夠認可你所認為的美。但是說到解釋的正确性,還是以教科書為主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