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語文課程标準?随着2020年秋季以來民族地區三科統編教材的深入推進,針對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等方面的實施建議不斷湧現随着教材使用的不斷推進,在原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熟練使用教材,成為民族地區教師的一門“必修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民族地區教師的一道“必答題”教師對教學重點的掌握、教學難點的突破,成為下一階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主要方向,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國家語文課程标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随着2020年秋季以來民族地區三科統編教材的深入推進,針對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等方面的實施建議不斷湧現。随着教材使用的不斷推進,在原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熟練使用教材,成為民族地區教師的一門“必修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民族地區教師的一道“必答題”。教師對教學重點的掌握、教學難點的突破,成為下一階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主要方向。
根據“教材使用及教學策略”的主題,我們運用“李克特5點式量表”進行維度設計,結果發現:民族地區教師對統編教材完全滿意度高達86.3%,充分說明了接納态度;對古詩文文化内涵的理解也較為多元,教學方法較為豐富。但是,對教材的理解還停留在單元教學的路徑上,組件意識不強,對整合教材古詩文教學内容的意識不強。對課文設計的古詩文學習策略指導部分,教師還需深入研究。根據極簡主義和結構化理念,我們引入 “能力組件”概念,對教材中的古詩文内容進行組件化搭配,方便新任教師更快掌握教材的編寫理念、内容結構、教學原則和課程設計要素。
課程實施建議與政策背景
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根本目的,是堅定不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團結進步。語言文字關系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曆史傳承和文化認同。
從多民族共同發展角度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要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必要的支持。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發揮其載體、橋梁、紐帶、鑰匙的作用,就會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助力。學好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這本身就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從文化教育的角度看,“邊疆教育與民族教育是鄉土教育的一點兩面,并行不悖”“鄉土教育的載體和基礎鄉土文化,本身就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部分,是中國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它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曆程中,在本土優秀文化的浸潤下不斷發展完善”。通用語言文字是本民族的标準語,青少年兒童一旦進入書面語學習,就是進入标準語的學習範疇。
從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角度看,文化性是語言的重要屬性,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承載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重任。教材中的古詩文“組件”尤為重要。我們所說的“組件”,是指統一于編寫理念和編寫原則的,具有教材功能的、具有教學同質性的、可重組和更新的基本課程結構單位。幫助教師借助教材進行主題式的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方便教材研究出入于課堂,建立溝通教學實踐、教育研究的共同話語。在不少民族地區學校,中國傳統古詩文的教學亟須積累更多經驗,還缺少對教學策略的思考。由于目前課程内容的限制和學段限制,古詩文教學還存在學段銜接、教學内容銜接、課程理念銜接等諸多問題。
課程實施建議與課程依據
課程标準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一個重要樞紐。核心素養是“語文課标”的核心理念,而語文核心素養的第一原則,是規範的漢語漢字的運用。
從課程性質看,“語文課标”認為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強調課程人文内涵的實際應用。傳統古詩文是“語文課标”中獨特的課程内容,對學生正确吸收古代中國的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從課程基本理念看,“語文課标”強調“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認定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曆史過程中,中華各民族都作出了貢獻,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也是中華各民族文化溝通交流的基礎。中國是詩的國度,傳統古詩文強調思想感情、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的高度融合和凝練。這是文化自覺的集中體現。
從課程文化看,統編教材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意義重大。其總體特色是“立德樹人”,在“整體規劃,有機滲透”的背景下,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教育下一代的要求,道德、理想、情操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
注重文化母題的有機滲透。教材中的母題,是以教材為整體文本,不是分解個别故事的整體所得,而是通過對比各種故事,從中發現重複部分所得的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特征的教讀、自讀、名著閱讀課文。我們把藝術主題學中的藝術“母題”的概念引用過來,把在中華民族成長曆程中,具有持久性、相同性的主題,在曆時性、共時性中構成的“譜系關系”的文化“大概念”,體現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大概念”,稱為“母題”。在教材中,“母題”得到充分的體現。以教材中整單元古詩文為例,其單元母題包括八年級上冊第3單元的山水寄情和第6單元的言志抒懷、八年級下冊第3單元的緣事立言、八年級上冊第6單元的透辟說理、九年級上冊第3單元的緣政憂樂、九年級上冊第6單元的白話小說、九年級下冊第3單元的言志守正、九年級下冊第6單元的增智養氣。這些母題,既體現了中國“詩教傳統”的文脈,也是對中國文化“文道精神”的推崇。而對這種傳統的優秀的中國精神的提倡,對當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有力的補充,對這種文化母題的歸納、提煉和譜系化,是在基礎教育中體現培根鑄魂功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注重文學體式和讀書方法的傳授。統編教材中關注文學體式的學習。我們以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韻文、散文作為分類依據。教材實現了對詩、詞、曲的全覆蓋。詩歌體式中囊括了古風、律師、絕句等,還注重樂府、歌行、骈文的了解和學習。例如散文體系中,文體分布呈現如下面貌:6篇“記”、3篇“書”、2篇“說”,1篇“銘”、1篇“序”、1篇“表”。比如,說理、史傳叙事、政論散文諸種傳統文學中的重要文體,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呈現。還有為數不少的各類筆記小品文的代表。這裡特别強調,教材對引介經典的重視,《論語》《孟子》和《禮記》的選入就強調了對儒家經典的學習。傳統讀書方法講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材中對傳統讀書法的指導也主要在古詩文單元中體現。
注重補白部分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在統編教材的“補白體系”中重視熟識語境的解讀和選擇;在“思考探究”等綜合内容中認識文化思辨和創造。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的活動知識部分,就有關于詩歌的鑒賞方法。認為“詩是心靈觸動的音符,是情感流動的旋律”。八年級上冊第3單元的補白部分就有對律詩的介紹。對仗、押韻等文學内容的解釋,将學生對傳統詩文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引導到對詩歌文化的關注上。
系統梳理文化常識的介紹,如七年級上冊第2單元的“敬辭謙辭”,七年級上冊第3單元的《水經注》孟門山、拒馬河、黃牛灘、西陵峽段落等。第5單元《〈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第6單元有關于孟子座右銘、列子寓言故事、史記故事、杜甫月夜等。八年級下冊第3單元有對《詩經》的簡介,第6單元有禮記故事、《資治通鑒》的介紹、《新樂府序》的簡介等。九年級上冊第3單元的李白《與夏十二登嶽陽樓》、杜甫《登嶽陽樓》、陳與義《登嶽陽樓》的同題對比閱讀等。
課程實施建議與教材特征
嚴格按照“守正出新”的總原則,注重經典性、文質兼美、适宜教學和時代性。強調科學性,是對當時各版本教材古詩文統一研究之後,結合語文認知規律形成的結果。同時,還兼顧一線的需要,糾偏存在于教學中的弊病。古詩文組件的課程内容,源域有度。
依據整體性特征合理設計。古詩文組件的内容選擇,體現了教材的編寫理念。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強調“三位一體”的閱讀學習模式。教讀、自讀部分歸屬單元,體現“雙線組元”。例如,七年級上冊第1單元講自然四季,故選用了四首描寫自然的詩歌。七年級上冊第5單元講人與動物,選用了古代筆記小說《狼》,第6單元主題為聯想想象,選擇“穿井得一人”“杞人憂天”兩則古代寓言故事。從初中語文教材體系的整體看,内容分布均勻有序。從七年級上冊到九年級下冊,閱讀部分的古詩文,基本保持在每學期6—8課,完成15篇左右的學習量,力争不給學生增加額外的學習負擔。符合學生認知,兼顧學生在初中階段多積累、多運用的原則。在八年級适度增加篇目,提升閱讀的難度,适度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能夠“跳一跳,夠得着”。
依據主題性特征強化積累。七年級下冊對單元人文主題特色體現最為明顯。幾乎每一個單元都有古詩文選文。第1單元講傑出人物,故選曆史散文《孫權勸學》,第2單元講家國情懷,故選《木蘭詩》,第3單元講凡人小事,選《賣油翁》讓學生見微知著。第4單元講中華美德,《陋室銘》《愛蓮說》具有代表性。第5單元講生活哲思,《古代詩歌五首》篇篇經典。第6單元講科學精神,選取《河中石獸》以體現古代實學思想中的科學萌芽。八年級上冊則強調對古詩文整體的審美熏陶。第3單元,以山水母題的詩文“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第6單元,以言志母題的詩文“感受前人的智慧和胸襟”,并集中訓練借助注釋、工具書來整體感知課文大意,以聯想想象進入詩文,多讀熟思,積累語料。
依據結構性特征進行取舍。教科書編排有時就是語文教學進度的安排,讓師生們更好掌握教材,利用教材。作為課外閱讀闆塊的内容,課外古詩詞誦讀内容保持了每冊每隔三個單元出現一組,6本書中都在相同的位置複現。從八年級開始,古詩文單元又在每本教材的第3、第6單元重複出現。從文體上說,每一冊都會呈現不同的古代文學體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感知古代文學的整體,從而博觀約取。
我國非常重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而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經典古詩文為載體的傳統文化的教育,也是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們應該明确: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設,需要提升文化自信,保證文化教育成果的推陳出新。同時,還應該關注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建設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文化教育就是要形成這種共有的民族意識,具備“相互認同的血緣、地緣與精神基礎”。
民族地區的初中通用語言教師,應該精研教材内容,緊跟課改方向,緻力于立德樹人在學科的實現與一體化人才培養格局的形成,培根鑄魂,啟智增慧,讓教材中的文化力量深植學生内心。
(作者郎镝,系吉林省教育學院初中教研培訓部語文教研員)(《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21年第3期)
作者:郎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