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将大任于是人也?“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先将大任于是人也?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孟子是子思的學生,子思是孔子的孫子。
所以孟子是必然讀過《論語》的!必然知道“斯”字的意思和用法!
孟子所處時代為戰國末年,孟子去世三十多年後,一個名字帶“斯”的人出生了。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餘于戎,東得百裡奚于宛。。。夫物不産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産于秦,而願忠者衆。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内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大秦丞相李斯《谏逐客書》。
我們不清楚李斯的父親為何給他起名為“斯”,但是當秦始皇要驅逐六國客卿的時候,李斯以一篇《谏逐客書》說服了秦王,讓六國文人客卿得以留在秦國,因此李斯在六國文人中的名望是很高的。
後來李斯遭趙高誣陷慘死,我們不排除秦漢的那些文人學士,在傳抄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避李斯名諱,改“斯”為“是”。但是讀音未變,仍然讀“si”。
另一個可能是曆代傳抄中産生了錯誤,并且在此文中産生了具體體現。“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我不清楚當初人教社編撰此文時,此斷句從何而來。當年我學此文時,對此處斷句頗有異議,并且找家族前輩和老師詢問過,他們也認為正确的斷句應該是“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你們不要驚訝,我十歲就開始讀家族藏書,《論語》《公羊傳》《春秋》《戰國策》《六韬》《三略》這些都是第一批次讀的。所以我對古文的理解能力遠高于一般人。
最後,“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